“隐身”海外10年后,上市的触宝如何开启下半场?

2018-09-29
来源:36氪

9月28日,触宝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为“CTK”。触宝此次全球发售435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 每股ADS相当于公司50股A类普通股,发行总额为5220万美元,首次公开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2美元。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老兵,成立于2008年的触宝几乎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兴盛的全过程,但长期深耕海外市场让触宝在远离国内互联网用户的同时也鲜少出现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

随着IPO招股书的公开,在海外市场低调打拼10年的触宝浮出水面,并交出来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招股书显示, 2018年上半年,触宝的营收达到5028万美元,同比增长451.7%,且成功扭亏为盈,获得净利润351万美元,相比之下,2017同期则是亏损状态。而在这个时候,外人才意识到:原来这样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已经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了一家国际化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藏身海外市场的“隐形冠军”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出海这件事上,可能没有公司比触宝更有发言权。

对于其他移动互联网公司来说,出海可能是其在国内人口红利见顶后、进一步挖掘增量市场的必经之路;但对触宝而言,出海则是其长期赖以成长的土壤。

从2008年成立伊始,触宝就选择以英文输入法作为切口,直接进入海外市场。

这个选择无疑是大胆的,一方面让触宝远离了国内市场即将爆发的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另一方面也让触宝在海外市场自给自足,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巨头公司的独立发展之路。

但触宝的海外扩张也并非一帆风顺。

2012年12月,美国Nuance公司以337条款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触宝专利侵权。触宝CEO王佳梁曾在演讲中将“337调查”比作“核武器”,一旦失败,触宝将失去在海外市场的生存空间。

这场诉讼一直持续到2013年10月,随着双方的和解,触宝成为中国首个在软件行业337调查中胜利的公司。

在解决专利问题后,触宝在海外市场也拿出了自己的“秘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面对人口超13亿、光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语言就有数十种的印度市场,触宝输入法通过手机预装的形式切入,并以本地化运营站稳脚跟。在印度官方出台政策要求手机在英语和印地语之外至少支持一种印度当地语言之前,触宝输入法已经率先支持10种印度当地语言,此后又将支持语言提升至22种,并且还加入了对英文、印度当地语言的混杂输入。

这种面对单一海外市场的精细化运营策略最终让触宝输入法成为在全球排名前列的手机输入法。

据触宝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触宝所有产品的日活跃用户超过1.8亿,而触宝输入法支持110多种语言,平均每个活跃用户每天启动触宝输入法72次。这些用户分布在2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其他移动互联网产品先立足国内再寻求出海相比,触宝是一家基因里刻着国际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海量用户、高频次、高粘性,这些特性让触宝输入法拥有成为超级入口的潜质。

触宝下半场:左手大数据,右手AI

前不久美团上市,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梁宁曾评价说,“互联网讲的是连接,比的是洞察用户,建设自己的核心能力系统,直接连接用户,黏住用户的能力”。

这句话评价的是美团,但同样适用于正向下半场转型的触宝。

工具型产品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帮助用户节省时间,导致用户停留时间太短,用完即走。这样的属性与用户使用时长决定的广告呈现时长天然背离,如何平衡工具属性和商业化、在用户时长有限的条件下发挥用户价值,成为很多工具类产品面临的共同问题。

触宝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两手抓。

经过多年海外的运营积累,触宝已经拥有了相当具有壁垒的大数据运算能力,而数据正是训练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关于人工智能,触宝CEO王佳梁曾谈到:“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让机器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这就关系到计算机视觉、图像视觉;另外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这就是人机交互、语音识别。”

触宝正在解决的正是后一个问题: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做到这一点,才能让触宝增强核心能力,在直接连接用户的同时黏住用户。

通过内置的AI引擎,触宝输入法具备一定的语义理解能力,具有纠错和预测功能,能根据用户上下文场景对将要输入的内容进行预测,这也是人工智能在输入法应用上的一个典型场景。

此外,触宝输入法还内置了一个名为Talia的AI助手,其逻辑是将“用户主动搜索”变为“AI主动推荐”。具体而言,Talia能智能理解用户输入的语境,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主动判断用户需求,并将用户意图与手机上娱乐、美食、天气等应用进行匹配,完成内容服务闭环。

事实上,为了提升自身的AI研发能力,触宝已经在硅谷和上海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提升触宝输入法等产品的智能体验。

10年的大数据算法积累,多年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积累,为触宝的产品、业务体系提供了最底层的支撑和壁垒。

如今触宝旗下的产品远不止触宝输入法,但大数据+AI形成了触宝业务的底层结构。在这基础上,触宝一步步完成了自己三层业务结构的建设。

集团军作战,生态效应初现

与很多准备IPO的互联网公司公布招股书就会引来针对其业务和盈利能力的各种版本的解读和预测相比,触宝早期的业务结构较为简单,但伴随着不断发展,触宝的业务结构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生态化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其商业逻辑也变得更加清晰。

输入法是触宝最早发家的产品,也是如今触宝的核心产品,扮演入口的角色。而借助输入法这一超级入口,以及触宝10年的海外运营经验,触宝已经将业务范围拓宽至健身、娱乐等多个垂直领域,布局了一系列矩阵产品,从单一的输入法工具提供商转型为全球内容服务提供商。

来自触宝招股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触宝已经发布了多款矩阵应用,这些应用多数属于内容服务产品,月活已经达到了数千万的级别。

“隐身”海外10年后,上市的触宝如何开启下半场?

(部分矩阵产品截图)

这一系列甚至连官方中文名都不一定有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触宝的想象空间,让触宝真正不再局限于工具提供商这一角色,成为面向全球的内容服务提供商。

虽然和搜狗一样都是做输入法起家,但触宝矩阵产品的推荐算法和变现模式则和前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触宝拥有丰富的用户画像数据和个性化推荐算法,并通过AI信息流广告系统变现。这些矩阵产品都集中在更加垂直的领域,这样的布局更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触宝多年海外经验的判断。

从招股书公布的数据来看,触宝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在触宝扭亏为盈的过程中,产品矩阵带来的营收功不可没。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触宝的营收达到5028万美元,同比增长451.7%。其中触宝输入法的贡献比例逐渐从2016年的55%、2017年的49%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26%。

接过接力棒的正是定位全球市场的其他产品矩阵,这些产品2016年对触宝的收入贡献为零,2017年约为20%,到2018年上半年已经上升至53%。同时,触宝全球产品组合的日活在2018年6月也较2017年同期增长了75.3%。

在当前的业务结构下,位于底层的是大数据和AI技术,这两大技术为中层的一系列产品提供支撑,而在中层的输入法、AI助手Talia和矩阵产品之上,触宝在顶层完成了“用户-内容-服务”的生态闭环。在这个生态闭环的基础上,可以预见的是,触宝有潜力扮演起全球融合推动器的角色,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在全球市场发力。

对于刚好十岁的触宝来说,产品矩阵和商业形态已经初具规模,但AI时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IPO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接下来,一向低调务实的触宝需要在全球投资者的见证下,完成自己在AI时代的升级和蜕变。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