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医院即将全国“售罄”,正在释放的新红利你应该抓住

2018-11-12
来源:健康智汇

今年的“双十一”过完,企业医院改制差不多就到了尾声。这场轰轰烈烈的改制运动在过去三年里席卷全国,事关数千家企业医院的前途,裹挟了无数普通医护人员的命运,国有医院整体数量随之全面收缩。

另一方面,企业医院改制也是国有医疗体制向市场释放的一次最大规模红利,成就了规模前所未有的资本盛宴。数家床位超万张的非公医院集团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社会办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即便如此,人们依旧不敢断定公立医院近乎垄断医疗市场的格局能否就此改变,那些催熟的医院集团是否真的有本事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随着改制接近尾声,社会资本围绕企业医院的争夺也将告一段落。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未来三到五年,社会办医的趋势将会怎样, 什么又将成为影响这一阶段走势的关键因素?

千军万马买医院

今年2月底,三部委再发文件,表明2018年里完成企业医院剥离的时间表不容有误。这份文件要求,大型独立工矿企业从2019年起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医疗机构提供补贴。

改制的路势必要走到底了,谁都无法例外,甚至央企。

今年10月底,华润医疗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资产管理公司达成合作,共建医疗投资运营平台,对能建资管旗下的多家医疗机构改革重组,涉及床位685张。这次合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就是华润医疗参与的首个央企医院改革项目。

华润医疗是最早一批有计划有步骤参与国有医院改制的医疗集团。早期虽然磕磕绊绊,但正是因为起步早,有机会在政策收紧前拿到昆明儿童医院改制项目,成就了一个公立医院改制的经典案例。并且仅用7年时间,华润医疗就成功在港股借壳上市,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医院集团之一。

华润医疗发展轨迹,基本是过去几年国有企业医院改制历程的缩影。

应该说,让企业医院改制大范围引起资本市场关注热情的,其实是华润医疗的借壳对象:凤凰医疗。从本世纪初期开始,凤凰医疗就集中参与企业医院改制、公立医院改革,并通过成功实践的供应链模式登陆港股。

2013年,国务院40号文明确提出“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改制试点”。大门正式敞开,各路资本如过江之鲫杀入企业医院改制大潮。一时间,千军万马买医院。

有华润医疗、北大医疗、首都医疗这样的国企,有以复星医药为代表的一大批医药企业,有宜华、绿景这样转型的地产公司(那些地产巨头们虽然都在搞医院,但大多自建),有以泰康为代表的保险公司,还有以新里程为代表的在这波大潮中新成长起来的医院集团。

高潮出现在2016年底,国发19号文明确了国有企业医院彻底完成剥离的时间是2018年底。如果说之前的企业医院改制还是买,在这之后就变成了抢;之前的企业医院还是一家一家的卖,在这之后就变成了一个集团一个集团的卖。

相比苦哈哈的从零开始新建医院,拥有不错基础的企业医院颇具吸引力。至少从账面上开,买到就是赚到。资本抢购热情,可想而知。

终于在2018年,企业医院改制进入倒计时之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三家床位超过万张医院集团:华润医疗、北大医疗和新里程。从华润医疗与能建资管达成的协议来看,各家医院集团买医院的步伐仍没有停下来,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窗口冲刺。毕竟,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了。

剁手一时爽,事后愁断肠

希望买下企业医院的前景纵然万般性感,但与之相伴生的争议其实从来就没有停息过,而且争议是全方位的。

颇让人担忧的是,随着改制日趋接近尾声,争议之声反而愈加突显,尤其是来自医院职工的反对。在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贵州、成都、南京先后出现了职工集体反对医院改制的事件。这其中既有要改制的,也有改制中的。

实际上,妥善处理医院现有职工只是资本参与企业医院改制诸多挑战的一个集中表现而已。归纳起来,企业医院改制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一个比一个棘手。

宏观层面上,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医院改制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国有企业医院非营利性。非营利性保留与否涉及资本、政策、医院三方利益的博弈,既是面子问题,又是里子问题。

面子上,非营利往往被等同于公益性,而营利性则被视为逐利,逐利在医疗行业特别不受欢迎;里子上,非营利性意味着可以享受到很多政策上的优势,但对资本而言,收益的处理就特别棘手。

对非营利这个问题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未来登陆资本市场。从实践中的情况看,几家参与非营利医院改制的医院集团都在港股上市。而此前申请A股受挫的康宁医院,很多受到监管机构关注的问题都与参与非营利医院改制有关。

中观层面上,买下医院之后的运营管理极具挑战。总体上,企业医院的现状就不是很好。虽然其中有一些质地不错,但企业医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问题,有些还相当棘手。而参与企业医院改制的社会资本,则基本上没什么办医经验。

虽然这些年医院并购改制一直火热,但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近两年在医疗行业受挫甚至推出的案例明显增多。其中闹得比较大的,比如茂名石化医院和天健集团之间的纠纷;也有像奥克斯这种高调而来,最后灰头土脸退出的。

这些还都是小事儿。真正比较关键的是像华润、北大、新里程这样的大规模医院集团,如何能够掌控这么大的盘子,如何能够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做好医院管理,这在之前的国内医疗市场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微观层面的挑战,最主要的其实就是来自医院职工。之所以把这件很大的事情列为微观,是因为其所涉及的工作极其琐碎复杂。企业医院改制推进这么多年来,员工集体反对改制的事儿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煤炭总医院、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一汽总医院、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湛江市第二中医院、贵州航天医院、成都航天医院、南京梅山医院,前述茂名石化医院等……

逐个观察这些职工集体反对的事件可以发现,自己和医院的“身份”是最受职工关注的问题,但引发职工集体反对的因素仍然非常多样。很多资本有能力与当地政府、医院管理达成合作,但最终败走医院职工这一关。

虽然企业医院改制即将收关,但迄今能够处理前述这些挑战的医院集团还几乎没有。绝大多社会资本基本都只过了“买下”这一关,所谓“剁手一时爽,事后愁断肠”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真闹心的事儿,都在买完以后。

正在释放的新红利

企业医院改制是社会办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过去五年影响社会办医格局的关键因素。很显然,当前几家大的医院集团都是在企业医院改制中斩获颇丰的社会资本。

那么当企业医院改制这个对奠定当前社会办医格局的因素逐渐消失后,未来的趋势会怎样?什么将成为未来五年左右社会办医的关键力量?从当前的格局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股力量:

①民营综合医院有可能取得突破。社会资本在举办综合医院上,成功的案例凤毛菱角。而经过过去几年市场历练和积累,国内已经有一批具备医院运营管理能力的团队。

比如今年投资民营医院集团世纪康瑞的中信资本团队,正是早年成功改制昆明儿童医院的管理团队,在医院运营管理上已经有深厚的积累;比如在南京苦心经营仙林鼓楼医院的泰康人寿,已经能够依靠自己管理团队的力量让医院门诊量连年翻倍(今年的门诊量有可能突破50万)。

某种程度,民营综合医院的突破,才是社会资本办医真正的崛起。

②“专科”、“专业”的医疗机构继续受到追捧,但火热中又显分化。

专科医院依旧是最受资本青睐的领域。创业板顶梁柱爱尔眼科已经成为国内市值最大的医院集团,超过一众万床医院集团。医美、口腔、儿科、康复、肿瘤也在近几年受到疯狂追捧,但前些年大火的妇产科医院则已经显得后劲乏力。人类没法控制自己生不生病,但可以控制自己生不生孩子。

专业医疗机构则是在近两年新热起来的领域,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独立第三方医疗机构,比如手术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等。这类机构不仅受到政策的明确鼓励,也受到资本的热情追捧,是时下名副其实的市场宠儿。

③掘金基础医疗市场。应该说,强化基础医疗是未来医疗体系的一个大趋势,但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独立存在一个基础医疗市场?什么意思?

提供基础服务的医疗机构背后应该需要更深厚的医疗能力的支持,需要一个强大的综合医院带动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是个自上而下的立体组织。而现在基础医疗的发展方式,则是从诊所、门诊这种小微医疗机构平面铺开,既没有纵深,也没有网络。假如未来有成功的民营医院集团自上而下建立基础医疗服务,那这些平面铺开的诊所有什么竞争力吗?

所以我觉得,基础医疗是个大方向,但基础医疗市场可能无法独立存在。

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社会办医的三股力量,或者说三个方面。但并不意味着选择这三个方向之一,就一定成功。或者回到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影响未来五年格局的关键因素并不是这些方向的选择。

在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做个选择,如果让我排个序的话,排第一的应该是社会办医要能够与公立医院达成互补与合作。医疗资源合作、市场定位互补、区域布局互补等,任何形式的互补与合作。

虽然企业医院改制结束了体制红利的释放,但因为公立医院平台有限而又集聚了大量医疗资源,不可避免会向外溢出。这种溢出包括患者的溢出,需要接收平台;医生的溢出,需要更多资源空间;职能的溢出,如康复、护理等职能。

某种程度上,这也可算作是隐性医疗资源红利。能否有效抓住这一波红利释放,很可能影响下一阶段社会办医甚至整个医疗市场的格局。

不过相比承接上一波红利所需要的大把砸钱的粗放式打法,承接公立医院资源溢出红利需要社会办医院具有更强的管理能力。因为只有具有好的资质才能取得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机会,而取得合作之后也必须有能力做好医院的管理。

总体而言,粗放的资本狂飙时期结束了,社会办医整体将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