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内投融资市场有哪些变化?

2018-12-24
来源:高街高参

有人说,2018是创业黄金时代的终结。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以及政策变动下,创投机构行业整体投资回报正在下降,机构纷纷捂紧了钱袋子,钱越来越向头部集中。“寒冬”说得很多了,但并不是危言耸听,即使是聚光灯下的明星公司也在思考“刹车”过冬和“活下去”。

今年我们对“科技强国”四个字有了深刻认知,国家推出科创板,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代表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要用资本力量推动科技创新,留住科技企业。

政策亮明风向标,投资机构会跟随这个信号吗?之所以有这个疑问,除了因为“寒冬”投资机构也不好过,还因为去年AI等科技被吹过头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人人憧憬的自动驾驶,眼看今年就要结束,那些“量产”和“上路”的大饼无一实现。

回归理性的技术如何落地?创业公司将面临什么样的投融资环境?

12月20日、21日两天,普华资本在杭州举行了“未来已来”CEO闭门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除了组织内部项目交流、投融资对接外,也邀请业内专家为创业企业高管在科创板、投融市场态势等主题分享。虎嗅整理了两位嘉宾的演讲,有大幅删编。

过去一年,投融资市场的变化

——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周翔

在讲资本市场之前,先回顾一下2018年发生的变化,以及新经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

宏观环境方面:

GDP增速与零售增速创历年新低;

改革开放40年与未来30年路线图;

金融强监管,严防金融风险、信贷萎缩;

大国博弈,中美贸易战升级;

大陆、香港资本市场下行。

新经济环境方面:

交易所军备竞赛,修改上市规则,科创板启动;

巨头混战,正面交战,;例如美团VS滴滴,头条VS腾讯等;

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人工智能爆发性增长;

金融、文娱、教育等领域负面政策频出;

新经济企业上市大潮。

经历了40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逐渐走向平稳,而伴随大国崛起,中美摩擦也影响当下的经济环境。交易所鼓励新经济企业上市时大势所趋,但今年的监管也影响了一些赛道的热度。而流量环境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现在又到了中心化,使得2C的市场环境不太好了。

那在2018年发生了什么?信贷紧缩。今年除了大经济周期到来,二十年的长信贷周期也进入尾部,再加上资管新规,使今年市场募集金额断崖式下跌。

另一方面,今年也是退出大年,爆发一轮新经济公司IPO浪潮。但问题是, 2018年23家已上市独角兽企业中,二级市场估值低于一级市场估值13家,上市后破发16家,破发70%。虽然公司上市了,但实际上上市的目标并没有完成。

回到一级市场,与募资情况相对应,一级市场环境在最近几个月迅速变差,A轮之前的早期市场尤其恶劣,交易数量锐减。是市场上没钱了吗?

18年募集的资金量约1700亿美元,约合一万亿人民币,而没有投出的钱会积累到之后几年。粗略估算,当前市场,已投未退出金额高达4500亿美元,尚未投资的存量资金近5000亿美元。大家都在观望,手里还有钱,但出售更加谨慎。

实际上,今年几个风口上的企业依然能拿到钱,小程序、新社交、新连锁、社交电商,这四个领域的头部企业拿钱依然很快。

从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来看,企业服务、金融和汽车交通是今年融资最多的几个领域领域,也多有大额交易产生。

当然今年的风口死得也很快,典型的如直播答题、线上抓娃娃、无人货架、共享充电宝。风口出现与存在的时间也打破记录,一些直播答题类创业公司从上线引起关注,再到关闭,仅经过一个月时间。

所以真正的变局在哪里?回顾过去,每次机会的到来都是商业土壤发生了变化,每个技术变革期都产生了新的创业机会,例如电商、团购,当年京东、大众点评、凡客、美团等一批企业的崛起,背后是因为拉卡拉等众多线上交易平台的出现。

那我们身边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呢?有以下四个方面:

尖端科技,关键词:科技强国;

流量生态,关键词:中心化;

人口结构,关键词:需求升级;

海外市场,关键词:中国崛起。

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崛起,5G等科技的发展将使物联网终端大量普及。流量结构发生变化,微信和头条系两家独大,流量获取方式不一样了,这也是为何社区团购能够出现。刚需升级利好教育、医疗领域,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模式将走向海外市场。


创业者还需要知道钱在哪里。今年人民币基金募资金额下跌,但美元基金并没有,如果未来的目标是国外上市,可以拿美元。


而今年巨头投入更多资源巩固头部地位的同时,也都积极扩展领域,获取更多用户,延长用户使用时长,增强用户变现。像BAT,其投资体系很复杂,旗下有不同定位的投资团队和机构,投资轮次也有不同。对于创业者而言,巨头的影响无法避免。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落地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温浩

云从是从中科院孵化出来的人工智能产业化国家队,而愿景是从定义场景出发,再去设计各种各样行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技术落地时,大家可能碰到一些尴尬的例子,前两天看到一个宁波的非机动车行人闯红灯,但实时识别出闯红灯的行人是董明珠,原来是因为一辆公交车上有董明珠的画像,识别错误闹了一个笑话。

所以人工智能企业不能光是去做一些试点型的或者是噱头性的东西,应该真正考虑用户的需求,真正挖掘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东西。从产业的角度,我们要打造一个AI技术的闭环,从感知到认知再到决策的闭环。

首先,人工智能是头雁,因为在整个产业链里面,云计算和芯片是解决某一类具体的技术问题,云计算解决的是计算性能的问题,芯片解决的是算力的问题,互联网已经秋快乐从技术本质上解决的是连接、信任的问题。

人工智能在更上面,可能解决的是问题的本身,是怎么样把这个痛点解决,事情做好,效率提高。

我们认为人脸是人机交互的入口。互联网都在谈入口,比如打车的入口,社交的入口,或者是电商的入口。其实在人工智能时代人脸识别就是很好的入口,知道你是谁了以后,就可以干很多事情。

第二个方面是人机交互。人机交互一直引领着时代变革,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八几年的Windows,鼠标,这是划时代的变革。最近一次,是2007年iPhone智能手机用触摸的方式把移动互联网带到了大家面前。人机交互肯定是未来的一个入口。

刚才讲的是视觉和感知层面,第三方面是在语音层面。归纳一下,视觉代表眼睛,以人脸识别为核心,五官是人脸、语音、文字,包括其他一些手势、智能感知技术。最后是大脑,包括语意理解、知识图谱、机器学习智能认知和自主学习技术。这几个技术,要从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出发,串成一个从感知、认知,分析决策,到反馈的闭环,而不只是简单只做一个感知的东西。

这是在技术上的一个方向,当然不是所有的初创企业都要做这么多,也可以少一点,比如感知就一两个技术,再加一点决策就够了。

更重要的是产业层面,在产业上怎么样帮助我们的行业。绝大部分的人工智能企业还是toB的,B端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要求还不是特别高,而C端可能对这个要求非常高,技术要非常完善,成本要很低,体验也要好,才能做到C端。

这个时代现在的特征,是科技、产业和消费者融合,马化腾也在问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这三个要素融合的特征是线上线下打通,以消费者为中心,连接需求端和供给端,简化服务流程,提高用户体验,而核心是要建立产业生态圈。所以现在,包括阿里、华为都在自己做芯片,开始做核心的上下游整合打通,最后提供一个非常简洁和非常高效的服务流程,这就是现在核心技术企业都在做的事。

举两个落地的例子。在上海建行有一千多个网点,两千多台ATM机,一个月大概有10亿现金以上,这些现金会产生很大的利息,这个现金如果放多了,利息会是一个负担,现金如果放少了,也会造成服务的不便。我们用机器学习,从人脸和流水分析,具体应该精确放多少备付金,每一台ATM机都要做分析,自动建设这个模型。一个月做下来,可以给上海建行节省上百万的利息,还是比较可观的。

另外一个是新零售。核心是做一大一小,大是做大数据分析,小是做识别和感知。通过用户识别,行为和停留轨迹分布,结合智慧终端做推荐,最后在刷脸支付,这样形成闭环,再加上银行里面的金融信息,看他是不是能够想他推荐接受贷款等其他服务,整个技术形成这样一个闭环。

转化率问题在线上是有模型的,能看到消费者浏览了什么商品,放入了购物车,生成订单,最后支付了订单,但线下是没有,需要这么一套系统。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企业要落地,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术研究,证明你的技术是先进的。然后在行业验证,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商业落地,有实际的产品和方案,第四个是行业平台,能够把控这个行业的入口。最后是有智能生态,这是未来的目标,我们也还没有完全做到。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