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元明资本创始人田源:一位92派“行业家”的新征程

2019-07-23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马文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田源博士表示元明资本目前正在募集第三期基金,他希望与更多有医疗投资经验的母基金和投资机构,以及有意向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地方政府合作,以元明资本的专业眼光和优秀的投后管理能力,帮助LP实现良好的投资回报。

“行业家”田源


在科学史、艺术史和商业史上,每当一个流派或国家正处于鼎盛的上升期,便会在某一年份集束式地诞生一批伟大的人物或公司。


而在中国企业史上,这个充满了起点感的年份便是1992年。


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影响,“产业报国”和“下海发财”的思潮开始在体制内发酵,那一年的政府官员中出现了一场“下海经商潮”,也将无数胸怀野心的青年人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毛振华挥别了自己在中南海政策研究室的办公桌,下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评估公司——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而正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宏观经济研究的陈东升,也辞去了副局长的职务投身于拍卖行业,并在四年后创立了泰康人寿;同样是在那年,中央党校法学硕士、在国家体改委任过职的冯仑决定到海南去碰碰运气,在那里,他遇到了同样从政府部门辞职出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五个志同道合者——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王启富和刘军——这些日后中国商业界的风云人物,在后来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92派”企业家。


 image.png


作为当年政府系统中对期货最有研究的专家,当时的田源已经完成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访问研究,回国后很快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这位30岁就被提拔成了局长,后来作为“价格双轨制理论”贡献者之一获得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的年轻人,刚刚被任命为物资部外经司司长,他先前担任着中国期货市场工作小组组长,并主导设计了中国第一套期货管理规范,仕途一派大好。


而就在邓公南巡刚过,国家体改委颁布《有限公司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之后,38岁的田源选择离开了国家物资部机关,辞去公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期货公司——中国国际期货公司。


做官还是下海的选择题,显然并未对当时的田源造成困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访问学习经历,让他很早就看到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巨大潜力与机会。


“1991年回国之前,我曾去看望同样正在美国做研究的同事张文中,我俩坐在旧金山湾区的山坡上,看着万家灯火,就开始筹划未来。我说我回去要下海,准备去经商了,他说他也计划去经商。当时我们俩都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回来之后我们就先后下海经商。这个过程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田源回忆道,“当时我已经在政府工作了八年的时间,经历丰富,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虽然做官员曾经是离开大学时的选择,但是当有一种新的人生机会出现的时候,我就会选择毫不犹豫的抓住这个新机会。”


田源的身上保留了很浓重的知识分子气息:儒雅、和善,以及一种别样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大部分“92派”企业家的共同特征。在他看来,“92派”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也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的股份制意识的企业家代表。他们或在政府部门任过职,或者有留洋海外的背景——相比出身于草莽的前辈企业家, “92派”往往有着开阔的眼界和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对未来前瞻性的预见能力。


 在那段风云际会的特殊时期里,这批企业家主动从计划体制内向体制外转型,如饥似渴的向西方学习新的商业模式,同时抓住每一个中国市场的空白领域,在各自的舞台上开疆拓土,将期货公司、证券公司、评级公司、拍卖公司、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新业态,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国。


 茨威格曾说过,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以田源为代表的92派们,正是这样一群时代的幸运儿。


 秉承着这批企业家的时代特点,跨入商界的田源也开启了自己“不断跨界”的传奇人生。正如好友张维迎对其半开玩笑般的评价:田源不是企业家,而是“行业家”——事实上,他的每一次跨界,都可以带动一个行业从0到1般的创造性发展。


27年的从商经历背后,是一连串闪亮的成绩单:除中国国际期货公司以外,田源博士还是物美超市和亚布力滑雪场的主要创始人,并曾长期担任中国诚通控股公司董事长,同时他也是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创始人和终身主席。


2010年开始,田源博士悉数出售了自己在多家创业公司的股份,开始布局中美跨境投资,进入生物医药行业耕耘。并于2015年正式创立了元明资本,再一次开始了自己“跨界创业”之旅,致力于通过股权投资推动中美两国优秀生命科学创新企业的发展。


 image.png

2009年哈佛校园三剑客(田源、陈东升、毛振华)


“我们这代人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商业创新的冲动,每当我们看到中国某个行业与先进国家存在落差的时候,就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创办企业来填补这个落差,并且把这个行业开拓出来。”已经是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的田源博士这样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之前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美国的超市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想要买什么东西就直接放到购物车里,出门时只需要刷一下卡,我觉得这东西太好了,应该带回中国,所以1994年我就和张文中联合创立了物美超市;另外我读书的城市紧靠着落基山脉,是美国的滑雪胜地,我就是在那里学会的滑雪,当时中国还没有人滑雪,但我觉得这个东西早晚也应该引入中国,所以后来我支持中期公司总经理去亚布力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众滑雪场。期货、超市还是滑雪场,这些东西本来是外国有中国没有,我们做出来了,中国也就有了,包括今天我选择的生命科学领域”,田源博士解释道,“2015年我们投资了美国最好的、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小型质子刀企业——美国迈胜,2018年又斥巨资战略性控股了这家先进技术公司,我也成了这家公司的新一任董事长。”


以前一台治疗癌症的质子设备,价格在1—2亿美元,体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无法在医院推广应用,而迈胜开启了质子精准治疗商业化的新时代,把质子设备的占地面积缩小到了200平方米,价格降低到了原来的八分之一,这就使得质子治疗技术广泛进入医院造福大量患者成为可能。


“目前中国每年有400万新增的肿瘤患者,其中至少有20%都可以通过使用质子做精准治疗,减少对健康肌体的放射损伤达到3/2以上,可以加快术后恢复,所以我们现在的想法是要把这个公司的设备落地在中国,配备到各地医院,让中国的肿瘤病人可以用上世界最先进的精准治疗技术。”


“我选择的所有事业,都源于这种创新所带来的原始冲动”,田源博士坚定的表示,“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推进一个产业进步,最终填平中外之间的落差。这种冲动直到今天,与我27年前选择下海从商时都是完全一样的。”

 

寻找中国的“重磅炸弹”


带着这样的念头,田源开始了自己的“第N次创业”,而元明资本就是他本人在对大健康行业深度研究后所打造的新平台。

大健康产业分为上游(研发)、中游(生产流通)和下游(应用服务)三个层面,而元明资本在一开始瞄准的就是投资难度最大的上游产业,主要聚焦新药研发公司与高端医疗器械公司。这部分是整个大健康价值链的最高端,是收益最大的领域,但同时也是风险最高的领域。


 image.png

2019年第一届珞珈健康论坛


按照传统的说法,一种常规的新药往往需要开发10年花掉10亿美金,才有可能研制成功,这个魔咒使中国几乎所有的医药上市公司都感到恐惧。


长久以来,中国最有钱的上百家上市药企,基本上只生产中药和仿制药,或是投资药店、医院等产业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虽然这部分业务的利润率很低,但是安全性高。新药研发是九死一生的领域,因为从临床前算起,90%的新药研发都注定是会遭遇失败的,最终只有10%左右能够成功。所以过去中国的上市企业都不敢在新药研发上压下重注,因为一旦失败,就意味着股价大跌。


上述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创新药的发展。


“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发现中美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差距之巨大,就是天花板到地板的差距。全球年销售额在10亿以上的新药,国外叫‘重磅炸弹’,没有一个是由中国发明出来的。我们要运用资本的力量努力填平这种落差,这是我们元明资本为之奋斗的目标”,田源博士肯定地说。


创新药研发是一项高度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尖端产业,这就决定了要做这个领域的投资人,必须拥有同样强大的顶尖团队。对此,田源博士组建了资深科学家+顶级企业家的投资团队,其中既有在海外名校毕业、富有在大型国际药企或顶尖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医药专家,也有具备多年成功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此外,元明资本还会与外部的顶级科学家、企业家合作:“例如王晓东院士,他是生命科学领域走在国际最前沿的科学家;还有王少萌教授,国际著名的药物化学家,也是密歇根大学的终身教授。我们还与有经验的外国投资人和基金合作,包括强生公司前副董事长和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克尔。与这样一些在行业里面非常有经验的人一起来看项目,或者跟他们一起来投资,参与企业的董事会工作,这也是元明资本的一个特色”。


事实上,这位“跨界老兵”对于医疗投资的“理论创新”还远不止于——在他看来,元明资本不仅是一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同时也是一家健康产业管理公司。


“中国的基金行业还处于青少年时代,各种业态还是在不断生长和丰富的过程当中,在美国等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基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被动投资人,即基金会分别投资很多家公司,在每家公司里只拿少数股权,做小股东,这种策略的优势是保证基金可以随时实现退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也比较低,目前中国大部分基金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另一类则是以美国三石基金(Third Rock)为代表的‘投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欧美已经较为成熟,并不断被创新药投资孵化机构所接受,我认为未来中国的机构投资人也会越来越多的效仿”。


要办好一家企业,创始人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企业是好企业,赛道是好赛道,创始人有专业技术特长,但管理方面乏善可陈,这时就需要对企业管理做出改进调整,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被动投资人,是一个小股东,那么往往就会无能为力。如果你坚定的看好这家企业未来的价值,就可以通过投资+管理的模式,加大对这家企业投资,从而拿到管理经营权,派出优秀团队通过改变经营管理使公司走出困境,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考虑到大部分科学家或大学教授都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在“投资+管理”模式下,投资人甚至可以在创业公司的早期就派驻职业经理人进行公司管理。当公司进展到一定阶段后,再重新雇佣CEO等高管,或者将项目授权转让出去。对此,Third Rock会专门在基金内储备一些富有经验的管理专家,叫做 entrepreneur-in-residence (EIR)。利用这些产业领袖的专业经验,进入被投企业接手复杂的管理工作,创办优秀的公司。


“我们对迈胜质子的投资就遵循了这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战略性控股改进了管理、加强商业化的投入,另一方面会帮助企业拓展中国市场。而对迈胜的控股,也让我们在全球放疗产业链上形成了优势,通过投资上下游企业,可以形成生态,进一步提高我们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效益。”


在田源博士看来,从投资基金公司到投资+管理公司,两种模式的转化本质上是一种从“广种薄收”到“精生精养”的认知进化。对于生物医药投资这样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做一个“广种薄收的农民”是注定没有未来的;反之,优质的投后管理则可以极大地提升项目价值——这种角色的转换,今天的中国风险资本还不太习惯,但它无疑代表着未来的方向。


“到那时,元明资本这种科学家+企业家的组合就将是一个最优解,而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投资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


“巴菲特说过,投资是人生的最后一份职业”,田源认为巴菲特所表述的这个观点,比较契合他自己的内心选择。


“越来越多人会先把企业做好,具有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和一定的财富积累后再去做投资,这正在变成一种常规”,田源博士这样总结他对于投资的看法。


“投资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也是最难的一份职业”,田源如是说。 


在他看来,尽管近年来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发展很快,市场空间非常大,但生命医药投资依然是风险很高的行业,因为大部分的投资标的注定是无法实现上市退出的。


“如果中国有10000家生物医药公司,最终能走到上市的不会超过5%,所以我们做投资,必须争取投到市场上最好的1—5%的企业,如果投不中,那么获得投资高回报是很困难的。”


对于自己选择投资项目的逻辑,田源博士将其总结为“十字中心理论”。成功率高的公司都有两条线交汇。


 image.png

2019年第22届哈佛中国论坛


一条横线是看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有没有有过连续创业成功的经验:“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创业者成功过一次甚至两次,那么他再次成功创业的概率就会比较高”;第二条竖线则是看这家公司的早期投资人里,有没有过连续投资成功的投资机构,“元明资本的投资逻辑,是看好一家公司,就会从A轮一直投到公司上市前一轮,所以我们会非常看重企业早期投资者的背景,它一定要有专业出身,且有过投资同类企业的成功案例。如果一家企业的天使轮投资人是跟生命科学完全没有关系的,这种企业我们是不会投资的”。田源表示,“元明资本只会在横纵两条线交叉的‘十字中心’进行投资,如果一家公司符合上述这两点,就会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投资标的。”


此外,对于优质投资标的,田博士还有一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好的项目往往都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项目会“长得很难看”,另一个特点是“很难投得进去”。


“长得难看,是指这种项目会有一堆投资人围着看,但谁都不敢投,都觉得风险太大——好的项目一定有这个特点”,田源博士总结到,“就像孩子一样,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长得难看,但是会越长越漂亮,这种企业就需要有功力的投资人把它识别出来”。


比如我们投资的一家新药研发企业,在我们前面本来有一家国际大公司,但他们在最后时刻放弃了。而我们的团队经过分析,认为这家企业的创始人有连续创业的经历,天使轮也获得了专业早期投资人的投资,符合“十字中心”的定位,所以我们最终决定投资这家企业,而且拿到了一个比较低的估值,因为没有其他人跟我们抢。


再比如另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来自中国的新药研发企业,主要研发肿瘤药。这家公司IPO时的市值只有7亿美元,但巅峰时的市值曾超过百亿美元,它的两个创始人,一位是知名科学家,另一位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他们共同创建了这个企业。在今天这家公司已经是生物医药行业公认的领军者,江湖地位如日中天。但在当时,它也曾因为找不到融资而面临困境,而我们也是在那时看好这个公司,后来取得非常好的回报。


“最终这两笔投资都为我们带来了很丰厚的回报”,田源博士总结到,“因此元明资本会特别关注这一类开始“长得难看”的企业,因为我们的投资团队有敏锐的识别能力。”


另一种好公司是“很难投进去”。元明资本曾准备投资过一家做吸入制剂药物的公司,当田源去拜访这家的时候,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对他说:在你之前已经有60家基金来过了。换句话说,当时元明资本拿下这个项目的概率只有六十分之一,几乎等于是投不进去。


“于是我跟这位老总说,咱们先聊聊吧,我相信我们聊完之后,你会把我从后面调到前面,而且还会让我来领投”。在接下来的沟通中,田源向这位创始人介绍了元明资本的团队的构成、特点和能力,以及除了资金,还能为企业提供哪些资源和支持。而他也了解到了这家公司的历史、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计划。双方一路讨论下来,最终这位创始人果然同意让元明资本来领投这一轮。


“有些好的公司是很不容易进去的,会有很多人抢,需要有专业的资源储备,以及充分的沟通交流,才能拿到这一类优质标的”,田源博士评价道。


在田源博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从2015年开始的100万美元首笔投资开始,经过了四年的发展,元明资本管理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了25亿人民币,管理总资产超过了40亿人民币。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田源博士表示元明资本目前正在募集第三期基金,他希望与更多有医疗投资经验的母基金和投资机构,以及有意向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地方政府合作,以元明资本的专业眼光和优秀的投后管理能力,帮助LP实现良好的投资回报。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