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P人效考:该雇多少人?该分多少Pay?

2019-07-29
来源:光尘资本顾问
如果作为LP,目前备选的基金中从业绩和领域上看都大同小异,不妨尝试一下通过人效进行投资决策。要是有一家GP的人效水平可以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又愿意拿出大部分管理费来给团队发薪,那么恭喜你,你的选择会变得容易很多。

在本机构担任合伙人的某个小哥,5年前正准备入职一家二线美元VC


作为一个只在RMB机构中工作过,对“美元基金”充满憧憬,却一无所知的年轻人,当看到Offer上40万人民币的年薪,不由得感叹道:


“做Associate就能拿到这么多钱?”


过了三年,小哥接到了猎头朋友的电话,说是一家一线美元PE的Asso岗位值得一试,已经做了三年Asso的小哥很不开心。


“这不还是一样的岗位吗?”


“别急,你先看看Pay的情况。”


小哥打开了微信中发过来的Excel,惊讶的发现Associate一栏上写着30万美元的岗位年薪,是此前的5倍,而且后面标注是“离岸支付,税费自理”。


一脸疑惑,同样的一个岗位,薪酬能有如此大的差异?


1、一级市场以人为核心


众所周知,一级市场投资是一个“People business”,也就是说,投资机构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


而对于“人”,即行业中的专业人士,对其能力的认知方法,一直停留在“传统经验”的水平上,没有测量和量化的好方法。


既然单个的人无法进行测量,换个角度,我们对“人的组织”,也就是GPLP机构的团队效率进行考察,则会直观很多。


所以,在本文中,将会对机构“人效”这一数据进行分析,为在一线投资的同行们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2、人效重要吗?


人效即团队成员每人的资产管理规模。一些计算方法只计算前台人员,即AUM per professional,另一些则包括了所有的GP全职雇员,称为AUM per FTE,本次的分析将采用后者为基准数据。


相对于传统业绩指标,人效概念更简洁,也更有效的反映投资机构的组织健康程度,并对全球私募市场的投资成本,以及管理人遴选产生了积极影响。


稍加深思就可以发现,人效是管理人团队中两种问题的“晴雨表”。


一是资产的管理效率是否达到了同类管理人的平均水平。如果低于平均,要么核心管理层的能力不达标,必须要依靠堆砌人力来进一步产出;要么机构的运行模式与同业有显著不同,这种标新立异是否会蕴藏风险,则值得出资人考量。


同样,若人效高于平均,是否该机构采用了某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亦或是因为募资或营销能力突出,而导致团队建设落后于AUM的过快膨胀等等。


二是GP/LP团队的稳定性,终于获得了一个可量化的标准。传统上,一家投资机构团队是否稳定高效,基本只能凭借业内的过往经验,以及风言风语来判断。而人效越高,理论上每个团队成员所获得的薪酬越高,不容易受外界的诱惑,可以专心着眼于机构的中长期利益。


所以上文中提到,美元一线PE能够给Asso岗位提供远超行业水平年薪的故事,并不是因为管理资本规模够大,而是因为其分配到人头上的管理规模够大——顶级的人效带来薪酬上的优势地位。


而且,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对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进一步吸引了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并对团队现有成员产生竞争压力,使其不可懈怠,以增加产出。同时,人数较少但人效较高的团队,更容易保持紧密沟通,避免“大公司病”,战斗力也更强。在英国PE行业,超过1/2的LP投资人士有投行或咨询经验背景,在GP这个比例为3/4。激励制度、公司名声和职业上升空间,是投资机构吸引人才的关键要素。


上面是对人效的“理论”,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


首先是LP机构的人效:


image.png


依据自有数据及公开信息,通过分析全球投资PE前100的机构LP(包括金融机构-主要是保险、主权基金、资管公司、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这五类)的人效情况,并配合私募股权投资在其整体资管配置中的比例,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海外机构LP的人效中位数是约3亿美元/人,这显著高于国内基本所有的机构LP,这主要得益于海外机构可以获得更多元的资金来源,其配置资产的品类也比国内更加丰富。


其次,大家都知道,保险配置股权类投资比例较低,捐赠基金配置则相对较多,这点在数据上也得到了反映。


但相对于金融机构的巨大体量,很多取得傲人收益的捐赠基金,其实人效并不高,这个与业内常识不相符。这更多是由于捐赠基金在管理规模上,受限于仅有的几个渠道,比如校友和社会的自愿捐赠,其获取资金的难度相对于金融机构高出不少。


所以受限于资金体量较小,捐赠基金更愿意雇佣专业人士,通过投资复杂不透明的另类资产,采用新锐组合方法获取超额收益,这也是捐赠基金配置更大比例VC/PE资产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显著特征,如果配置股权投资比例增加,会降低机构的人效水平。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非标属性,以及LP机构主动管理及直接投资的需求,会对机构的整体人效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意味着如果一家资管机构希望自身做大做强,多元化的另类配置策略则是必由之路,一味配置某一品类资产会导致机构臃肿不堪。


接下来看看GP们的情况:


image.png


在获取的人效数据中,全球AUM前50的GP管理平均220亿美元的AUM,而GP的人效中位数是4,800万美元/人。根据公开信息,在这方面中国的若干一线GP可以说是跑在了世界前列。例如,中信产业基金人效约为8,800万美元/人、IDG资本约7,500万美元/人、深创投约为8,400万美元/人、高榕资本约为5,500万美元/人、大钲资本约为5,000万美元/人,均超过了平均水平,其管理效率在全球同行面前也是不落下风。


当然,人效和基金回报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没有落下。在统计中,确实一部分人效较高的GP取得了较高的IRR,但其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超过80%大型GP,在人效和业绩方面的表现十分趋同,无法得出人效越高回报越好的结论。


这也说明在主流GP领域,大家的管理技术没有显著差异,并不存在某个极强的关键人士带领下,或某种机制的设计,可以突破现有格局下人效的瓶颈。所以,扩大AUM,一定意味着团队扩张,而团队扩张是有极限的。也就是说,对AUM总量的控制,必须要在人效极限的之内,否则过度扩张带来的后果就会显现。


不过,现有的人效数据是基于海外市场,且集中于大型GP。这些GP往往成立多年,且布局不止一种投资品类,对于成立时间较短、中小型GP较多的VC、Growth领域仅提供有限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相对比较敏感的业绩数据,建议LP在投资过程中,可以寻找主动公布自身的人效的GP,以便对团队产生更加直观的理解。


3、高人效需要客观条件


人效这个指标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AUM和人数的数字比值。例如,如果基金的AUM只有4,800万美元,不意味着整个GP团队只能雇一个人才能达到先进水平。


做到高人效的第一步,就是要愿意投入管理费,学会使用“工具”,而不是做大量“再次发明轮子”这样无意义的工作。


海外成熟市场之所以“成熟”,是因为其存在大量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为GP提供服务,而往往一线GP因为财力雄厚且有丰富的企业采购经验,更加擅长使用这些“工具”,所以使机构内部的人力得到解放,让团队可以更加专注的集中于具体案子的细节信息上。


image.png


例如,在接触GP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GP会标榜自己具有独立的行业研究能力。而事实上,所谓的“能力”,不过是部署几个初级员工收集一下公开信息,最多跑一跑线下,做一下访谈等,这种简单投入的研究能得到的信息,丰富程度可想而知,而依据这种信息所做出的决策也会有很多漏洞。


三方服务的不健全,以及投资机构的低付费意愿,间接导致了很多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无法运行。


例如根据麦肯锡2019年统计,全球股权投资市场2018年的AUM约为3.4万亿美元,而以Buyout为主要策略的并购基金,就达到了近二分之一,1.8万亿美元。而境内市场Buyout的比例则非常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Buyout策略依赖大量成熟三方机构,如战略咨询和企业运营顾问的介入,而境内则完全不具备这样的环境。


image.png


再加上,三方服务得不到发展,投资机构也更加不信任外部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和研究。基础的研究和数据分散在各个机构,无法在市场上沉淀,并重复完善利用。这就导致了有条件的GP所有流程全部自己着手,没条件的GP全凭经验和运气。


在海外,投行服务的交易占PE绝大部分。路透统计,全球每年PE相关投行收入高达120亿美元。据推算,这大致等于GP年度收入(管理费+提成)的1/3。


image.png


然而,国内卖方机构创造价值和收入相差悬殊。例如很具有中国特色的FA市场,大大小小上千家,其中绝大多数提供的都是水平较低的信息中介服务。根据公开信息,卖方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华兴资本2018年投行业务总收入不过1.5亿美元,这与境内超过5万亿的股权总管理规模完全不成比例。


这种“交易成本的内部化”,增加了机构臃肿,进而降低了人效。也使得更多的管理费没有花在刀刃上,使境内一级市场的投资成本居高不下,资金损耗多,LP不开心,募资也更加不易。


4、LP们支付的管理费,有多少花对了地方?


管理费是投资管理这个行业的终极内核,甚至可以说是很多GP存在的意义。


从人效这个角度来说,管理费的合理使用,才是人效这个数字“生效”的前提。


理论上,管理费只能用于与本支基金投资管理活动中的支出,这主要是指团队薪酬和差旅费。而现实情况却并不是这样。


人民币市场更多时候是GP的“老大”,也就是Keyman,在结束募资工作后,拿走管理费中的大部分,其他合伙人再分一部分,剩下的给其他团队成员。另一种则是作为管理公司的收入,用于支付行政或公关等开销,如果有利润甚至还会分配给管理公司的股东。更有甚者,会使用管理费出资GP应该在基金中出资的部分(GP commitment)。


这明显与LP的利益并不一致,在GP管理多支不同基金的情况下尤其明显。


分析了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境外上市GP的收入分配模式,这几家在GP人效对比上也是名列前茅。


image.png


可以看出,在大型管理机构的收支表中,管理费和Carry的收入基本持平。同时,管理费90%是用来支付团队基础薪酬,而相当于Carry一半的数额来激励团队,与境内大多数机构的做法明显不同。


所以结合这些大型GP优秀的人效,每个团队成员到手的薪酬十分惊人。高人效+合理的分配机制,正是一线GP们长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头部效应。


另一方面,管理费的费率对投资业绩的影响十分显著,根据“出类”所编译Green Spring Associate的文章《LP和GP利益如何更一致?》中指出:


“通过计算,如果两只基金都能够给出相同的总回报,那么相对于收取2.5%管理费的基金,收取1.5%管理费的基金给予LP的净回报会增加8.6%。也就是说,当一只基金收取较高的管理费时,GP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就会减少,假设总回报是相同的,那么给LP的净回报会较低。”


一直以来,LP都被告知,2%的管理费是行业惯例,“自古皆然”,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image.png


从加州养老基金1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它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协议价”分别为1.08%和14.6%,远低于市场熟悉的2%/20%,并有逐年递减的趋势。Preqin在2017年曾经发布统计,从2014到2017年,Buyout基金的平均年管理费从1.41%上涨至1.57%,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基金则从1.38%上涨至1.48%。


可以看出,2%的所谓惯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品种的投资策略,也会随着市场潮流及所需投资成本的变化而变化。而我们最熟悉的的另类投资品类,VC和Growth阶段的股权投资基金,从全球市场上看,已经经历了连续多年的管理费水平下滑。


更重要的是,管理费并不是GP的一家之言,而是所有基金参与者所共同商议产生的。美国市场自2008年之后,随着机构LP们的逐渐强势,基金的管理费呈持续缓慢下降趋势。并且,美国SEC也开始针对GP提供“非常规”的FA和咨询服务(从组合公司进一步获取收入),采取了强监管和惩罚措施。反过来说,持续下降的管理费率,会迫使GP提高人效,并进一步改善对LP们的服务。


对于投资机构人效的研究,为LP判断GP的方法论上增加了一个维度,希望可以通过这一篇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果作为LP,目前备选的基金中从业绩和领域上看都大同小异,不妨尝试一下通过人效进行投资决策。要是有一家GP的人效水平可以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又愿意拿出大部分管理费来给团队发薪,那么恭喜你,你的选择会变得容易很多。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