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新投集团:资金短缺背后,问题出在哪里?谁会是下一个救星?

2020-02-25
来源:融中母基金研究院 作者:融中研究
2020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成为关注的焦点,社会经济生活的节奏暂时被打乱。资本寒冬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整个资本市场。在急剧变化、险象丛生的环境中,我们更需要审慎理性的思考。疫情无情,智慧有情。在此,融中研究呈上中国母基金第四届“辋川论道”会议上的部分精彩实录,为您解读局势、指点迷津。

以下为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基金管理部总经理刘守邦就“股权投资的长期资金来源”议题进行的多维分析和深刻解读。


我来自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创投集团是南京市股权投资一个抓手,我们管理着南京市级平台的三大支政府引导基金及其他母基金,总体规模超200亿元,引导基金业务是从2013年开始。


谈到第一个问题,股权投资的长期资金来源。目前资金短缺是个共识,资金短缺其实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凸显,现在的情形我认为是短期缺钱,长期看政策变化。缺钱的情况大家也看得出来,我们是2013年管理第1支政府引导基金,规模10个亿。从2013年到2016年,我们投资了26个参股基金,所谓平均签约率93%以上,而且资金到位率是95%以上。那个时候基本是我们把资金批下来,管理机构大都能把社会资本募集起来。但到2017年开始,我们开始管理100亿产业基金及50亿科创基金的时候,发现签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开始下降,这直接体现出社会资本募集出现了问题。


资金短缺是现象,那问题在哪呢?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问题在于是LP的结构和规范化发生了变化。2013年管理政府引导基金的时候,那个时候LP结构很清晰,主要是高净值客户、企业、银行,政府引导基金不是特别多。但是很多13年设立的基金到现在退出率不超过10%,所以说很多个人或企业LP是被市场、被机构给教育了,他不放心把钱再给别人去管理,都想进行主动管理,这个情况下资金来源渠道势必会减少。


第二点,去年中基协备案的基金管理人将近25000家,同比美国才多少家机构?所以这么大的市场,25000家机构去拼去抢,资金势必会被分散。如果GP只留下2500家,那从整体来看资金还会反弹。


第三点,区域化经济结构。现在是政府引导基金这种区域化政策导向性资金占了大头。但是引导基金都有落地及返投的诉求,在这个情况下,资金量很大,但各主体的诉求无法平衡,故形成不了一个合力。之前有个别地市打破过这种局限,但目前大都因各种问题又逐渐的收回去了。这与资金的安全性和属地关联性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从长远情况来看的话,保险资金、理财子公司、政府引导基金有可能作为长期资金,但还是要看大的政策方向。首先,政府引导基金这几年蓬勃发展,达到了万亿级别,各地市千亿级,百亿级规模的引导基金出现了不少。现在降费改税之后,各地的财政是否能支撑这种体量的出资。另外基金运作多是分期、分阶段出资,使得目前引导基金资金的使用与之前拨款模式相比看起来有所谓的资金的沉淀,产生了一定的诟病。这样情况下,再过3-5年,一个政府引导基金周期完成之后,能不能很好的达到政府预期,此外现在政府引导基金的评价绩效至今没有一个好的标准,会导致未来引导基金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第二个,保险资金。保险资金其实最有钱的还是寿险,但寿险的诉求是趋向资金的稳定性,有点偏债性的一个思维。能不能大规模的进行股权投资这里要打一个问号。因为这是一个非理性诉求平衡,一个是追求未来的超额收益,一个追求稳定的当期收益。最后一个有大体量资金渠道的就是各大银行理财子公司,去年开始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出台,但已经快一年了,目前没有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这种被动式管理的实施细则出台,大家都在观望。那么,最终是银行会采取主动管理做各种资产管理,还是采取最早期的被动式管理,做为一个社会化的LP。这个是政策方向的问题,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素。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机构自身要硬,要有实力,为什么现在很多LP都愿意把钱给头部机构,这类头部机构在现在的环境下募资虽然也不太顺畅,但基本上半年左右即可以募到预期的规模,因为它的品牌效应,它的资源渠道、项目渠道在这摆着呢。如果说你没有一定稳定体系支持,没有一个完美的Portfolio,未来的募资压力会很大。


所以说我觉得长期资金来源是分两面去看,一个是看政策环境,从资金流动性来讲的话,未来会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在于GP的专业度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专业化管理。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