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欠明晰,不良率攀升,渤海银行IPO的隐忧

2020-03-14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Alicia CFA
如此多的问题彰显出渤海银行的合规意识不强。所以,在当下,合规问题显得似乎比上市更为迫切。

在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且银行股大面积“破净”的当下,渤海银行选择“逆行”,不仅向武汉捐款人民币2000万元,而且在2月13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意欲在香港主板上市,筹资金额预计为20亿至30亿美元之间。


渤海银行是我国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也是目前仅存未上市的三家银行之一,另外两家是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源于困扰多年的信托持股问题,渤海银行的上市迟迟难以推进;而信托持股问题终于在2017年得以解决。那么,渤海银行今年能顺利登陆资本市场吗?

股权结构:“犹抱琵琶半遮面”

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31日成立于天津,2006年2月16日正式对外营业。渤海银行是1996年以来获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第一家在发起设立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资商业银行,也是第一家总行设在天津市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对于拟上市的企业,股权结构清晰至关重要。但我们通过研究其年报,发现其股东及出资信息写得似乎并不清楚。渤海银行第一大股东为天津泰达,持股比例为25%,但第二大持股比例为23.67%的股东,并没有实名。在我们研究其股权变更信息后,发现合计持股比例为23.75%的股东背后是7家公司。持股比例为10%的天津信托和13.67%的中国远洋退出了,中海集团与泛海实业等7家公司成为新晋股东。为何渤海银行第二大股东不用实名,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对一家拟IPO的企业来说似乎是致命的。

图表 1:渤海银行股权结构图

数据来源:渤海银行2018年年报,融中研究

图表 2:渤海银行股权变更信息

数据来源:Wind,融中研究

基本面:乏善可陈,行业垫底


渤海银行成立于2005年,是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目前在全国拥有243家机构网点。同其他银行股一样,其主营业务包括公司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及金融市场业务。

通过和其他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比较,我们发现,渤海银行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均在行业内垫底。截至2019年三季度,渤海银行的总资产勉强超过万亿元规模,达到10957.92亿元,远远低于行业平均规模48083.26亿元;营收达到211.50亿元,净利润为65.40亿元,也是唯一一家净利润未破百亿元的股份制银行。其净利率为30.9%,在行业内处于中等水平。

此外,渤海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分别为2.14%和1.98%,均乏善可陈。

图表 3: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等基本面指标

数据来源:招股书、上市公司财报等,融中研究;数据截至20190930

资本充足率:低空掠过

资本充足率是监管机构对银行进行宏观审慎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渤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逼近监管红线。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9月30日,渤海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风险加权资产)分别为8.12%、8.16%及8.17%,离7.5%的监管红线并不遥远。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创伤。为了维持经济稳定局面,银保监会提出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应续尽续等救济措施,但即便如此,很多小微企业也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而渤海银行的很多客户是小微企业,所以其资产质量如果在未来恶化的话,该行日后可能会难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要求。所以,渤海银行急于在这个时点通过上市来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可以理解了。

图表 4:资本充足率指标

数据来源:渤海银行招股书、融中研究

永续债:你到底是债还是股?

渤海银行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煞费苦心地前后经历过三次增资,但资本补充问题依然不达预期。2019年9月,渤海银行宣布获批发行不超过200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4.75%,为首家发行永续债的非上市银行。

根据渤海银行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公告,本次债券计划发行规模为200亿元,发行期限为9月11日至9月16日,债券最小认购金额为1000万元,且必须是100万元的整数倍。公告还指出,本期债券的发行将提高渤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升整体营运能力,并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

从公告中,我们不难看出,200亿元的永续债计入了该银行的资本金中。也正因为此,渤海银行截至2019年三季度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才能达到8.17%,勉强满足监管要求。

所以,发永续债,名为债,实为权益类项目,在报表上也不会被计入到负债类项目。试想,如果哪个银行不满足监管要求,都发永续债来凑,岂不简单?这个问题还是留给监管机构吧。

不良贷款:持续攀升

2013年到2018年,渤海银行的资产不良率分别为0.26%、1.2%、1.35%、1.69%、1.74%、1.84%。5年的时间里,不良率已上升超过6倍。虽然不良率大大低于5%的监管红线,但在同行业中属于较高水平,表明渤海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或昭示着未来需要大量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其盈利水平也将承压。的确,根据招股书的披露,在2019年前三季度,渤海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已达70.05亿元,已远远超过2018年一整年65.08亿元的数额。

图表 5:各银行不良贷款率(%)

数据来源:各银行财报,融中研究

渤海银行在招股书里提到,其股东渣打银行有良好的风控基因,会将风控技术输入到渤海银行。但我们发现,渤海银行在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时候,其主要提供资金,而合作机构则掌握着技术服务和潜在用户联系,即获客和贷前风控,而长期来看这一模式下渤海银行劣势显现:倘若合作机构审核不严格,渤海银行将面临银行贷款风险合规管理弱化难题,或高度依赖合作机构提供的风险缓释措施,放松风险合规管控,一旦贷款出现逾期,催收成本高,处置难度大。

这种合作模式与我们传统银行的强风控形成强烈对比,那么,渤海银行声称的金融科技如何体现呢?

助贷:能持久否?

近几年,渤海银行发力零售银行业务,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其零售银行业务营收占比从2017年的8.1%提高至18.1%。其中,助贷在其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占个人贷款的37.5%,占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比重达到96%。

图表 6:2017-2019年渤海银行各业务营收占比

数据来源:招股书,融中研究;注:2019年数据截至三季度

根据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定义,助贷业务是指助贷机构利用自身掌握的获客、风控及贷后管理优势,向资金方(包括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推荐借款人,经资金方风控终审后,完成发放贷款,并获取相关服务费的业务。据公开资料,渤海银行的助贷合作方包括蚂蚁金服、腾讯金融、度小满金融、360金融、小米金融、乐信、51信用卡、品钛、平安普惠、金融壹账通等数十家平台。

通常来说,银行在与助贷机构合作的过程中,助贷机构往往会收取3%左右的手续费,这直接抬升了小微客户的融资成本,与我国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此外,通过助贷这种模式,不合格的买房人通过变通,也能巧妙地进入到房地产市场,从而资金顺利流入到地产市场,这与我国“房住不炒”的初衷并不贴合。

过去几年,不管是消费金融,还是助贷模式本身,其需求空间与发展潜力得到了释放,监管层对此保持了相对宽容的态度。随着助贷日后被逐渐纳入监管,其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终将消逝。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靠助贷支撑的消费金融业务能持久吗?再者,倘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任何重大或长期衰退或影响该市场的国家政策出现变动,渤海银行的业务、资产质量、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狂吃罚单:合规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招股书披露,渤海银行已收到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及其他监管机构作出的合共57项行政处罚(一般为罚款)。这些行政处罚涉及共计人民币51.7百万元罚款及没收不当收益。

在过往的经营中,渤海银行的罚单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主要问题包括,1)不当将自营资金及理财资金用于提供土地融资,或投向许可证不齐全的房地产项目 (2)不当为非保本理财产品提供保本承诺;(3)同业投资非保本理财产品前未进行充分的尽责审查;(4)某分行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员工参与民间借贷活动,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于民间借贷领域;(5)某些分行贷款审批程序、放款管理机制及贷款用途监督等环节存在不足;(6)违规查询及使用企业信用报告;(7)客户识别机制不完善,及未及时报送可疑交易报告;(8)部分分行在开展承兑汇票业务前未核实交易背景的真实性;(9)在进行跨境担保业务前未能对客户的还款来源、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审核;(10)未对交易文件的真实性及一致性进行严格审查;(11)未按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统计申报。

如此多的问题彰显出渤海银行的合规意识不强。所以,在当下,合规问题显得似乎比上市更为迫切。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