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性时刻,健康消费的投资机会

2020-08-08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苗弋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走上了快车道,它带来的短期挑战可能会永久地改变产业的面貌,面对这一重要发展趋势,一级市场迎来投资新拐点。

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走上了快车道,它带来的短期挑战可能会永久地改变产业的面貌,健康消费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

 

未来,消费健康互联网医院和互联网诊疗平台发展迅速,医疗健康产业将如何继续线上化进程?人工智能在医疗应用前景是什么?投资如何关注具有数字化潜力的大健康公司?医疗和医疗服务如何再次迎接黑天鹅的准备?医疗资源向二、三线城市倾斜有哪些投资机会?体验行业、医美行业、康养行业关于健康消费的投资机会是什么?

 

2020年8月6日,由《融资中国》杂志主办,融中集团、融中母基金研究院、融中资本协办的“融资中国2020大消费行业投资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举行。在本届峰会【健康医疗消费专场】论坛上,由德同资本合伙人、北京总经理许谦主持,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范大龙,普华资本合伙人李杨,紫金汇创投创始合伙人马培瑞,惠每资本合伙人宋龙涛就“决定性时刻,健康消费的投资机会”展开了精彩讨论,以下为【健康医疗消费专场】论坛实录,由融资中国整理:

 

许谦: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么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请每人花一两分钟做个简单自我介绍。

 

宋龙涛:大家好,我是宋龙涛,惠每资本的合伙人,惠每资本是高瓴资本医疗系统中专注于医疗健康投资的平台,成立于2018年,秉承布局高瓴资本在医疗领域的投资理念,布局医疗健康产业,谢谢大家。

 

马培瑞:大家好,很高兴来到融资中国大消费现场,我是紫金汇创投创始合伙人,从2016年开始做投资。今天的话题是健康医疗,在2018年希望能与更多医疗健康领域内的机构、项目学习和交互,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台上各位嘉宾合作,紫金汇创前期基金规模不是很大,偏重于早期项目。

 

李杨:大家好,我来自于普华资本,普华资本2004年成立, 主要在医疗健康、消费文化、新科技三个方向进行投资,我主要负责健康医疗板块,在这个板块里关注智能制造、金融保险等项目,我们管理规模大概两百亿左右,也有一些中后期的投资,非常荣幸参加这个活动。

 

范大龙:大家晚上好,我来自于高特佳投资,高特佳成立更早,我们2001年成立,今年19岁,经历过几个经济周期,到现在是二百多亿的基金管理规模,主要投医疗,已投的医疗项目80多家, 覆盖医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智慧医疗等医疗全领域。投资阶段上我们从天使、VCPE,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全周期、全产业链视角投资。

 

许谦:我来自于德同资本,德同资本2006年创办,定位是专门投资国内项目的VC创业投资机构。我们现在管理一期美元基金,三期人民币基金,在管资金规模超过一百亿人民币,现在正在投资第三期人民币,投三个大方向:医疗健康、TMT、高端制造。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是全产业链、全阶段的投资。在这个领域,中国跟海外发达国家在先进技术方面还有一些差距,这正好是我们的投资机会,我们在医药领域有多家的被投公司实现IPO上市。

 

在线医疗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许谦:医疗健康是一波大潮,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疫情推波助澜,对在线医疗、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项目都有很大促进。疫情期间,相关公司股价涨了几倍,特别是核酸诊断公司净利润增长都是几十倍,所以在线诊疗可能是一个热点,前段时间平安好医生突破千亿市值,但在线诊疗行业商业模式还有不太清晰之处,包括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整个领域还有很多争论,想问宋总对这个领域有什么见解?

 


宋龙涛:这次疫情对医疗行业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医疗受益的行业有互联网、AI、数字化等。互联网化最慢的就是医疗行业,医疗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守和安全,第一个考虑的是不能出问题,必然改变缓慢。这次疫情,通过互联网远程数字化降低了感染的概率,也方便了患者去问诊,线上诊疗、康复指导等实际需求推动了发展,这是大背景。

 


具体落地我个人感觉不会像电商那么快。举个例子,对高瓴来讲,收购一万家药店,有什么意义、怎么管理、怎么盈利?大家开始觉得不理解,高瓴之前收购百丽的时候也不被理解,其实是高瓴用互联网、数字化方式赋能传统产业,医疗也不例外,高瓴要做的是把医药和诊断,同时把康复、健康管理通过互联网、AI的方式结合起来,知道每一个进药店的人需求是什么,解决拿完了药后续怎么吃,怎么提高患者医从性的问题。我们还有一个公司惠每科技,它通过AI的方式  ,指导医生减少误诊、漏诊。

 

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是疫情加剧了医保的紧张,怎么提高覆盖面,让更多的患者和百姓受益,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数字化、AI、互联网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只是开端,这条道路还很漫长。

 

马培瑞:借着宋总讲的补充两句,疫情之后由于防控的原因,去医院的次数少了,自己吃药或在线上诊疗平台进行问诊和咨询,加速推动行业智能化,加速的背后,整个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好的资源都聚集在一二线城市,基层缺少比较优质的资源,通过人工智能的手段重建医疗体系,让三四线以下的城市,一般的病不用出乡,大病不用出县,是大家都能够看清的方向。

 


疫情后诊疗平台爆发,春雨医生疫情前后问诊人数差异高达几十倍,疫情之前每天在线问诊一万人,疫情之后是几十万人。由于路途、时间精力原因,未来,线上诊疗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许谦:互联网诊疗在在中国面临一个很大问题在于支付方,中国医疗服务的定价较低,医保又不覆盖网上医疗业务。此次疫情之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叫好不叫座,因为疫情,最近有报道,医保支持在线诊疗,虽然具体落实情况还要继续了解,但至少在某些地域、某些情况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续就是要看怎么落地,把商业闭环走通,在2013年、2014年我就在看在线互联网医疗领域,现在的头部企业我当时都看过,对他们的历程、艰辛也比较了解,现在是他们发展的好机会,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冲击资本市场。

 

互联网巨头雄踞头部企业


范大龙:我们在投资方面的机会,首先要看政策,政策放开才会有更大的机会;其次,技术有没有更多突破;最重要的就是资本,现在阿里、春雨都被头部机构投了,现在再想投一些早期在线诊疗互联网模式的医疗创新机会很小。就像互联网一样,互联网在线医疗也是几家独大,我们是全产业链,就直接就投平安,阿里健康,年初买阿里健康股票,可能现在已经翻番了,比早期收益还要高。

 


李杨:如果我们只把眼光放在2010年崛起的互联网医疗,从过去到现在,远不止这些方向,我想提一个思路,我们去年开始看到很多医院信息化上市公司分析二级市场情况的时候,将手术室的病区、药房进行完善,同样赚到了钱,从他们的财报里可以看到更加稳定呈上升趋势的状态,从这里再慢慢过渡,这样思路会拓展,在疫情影响之下会淘出更多好公司出来。

 


许谦:范总说的投资机会始终都在,需要看不同的点,前面2C端最早的创业企业已经比较领先,得到互联网巨头加持,这种再做头对头竞争没有机会,在不同的领域也许有一些机会。互联网企业本身也在演变,包括美团、今日头条又起来一批完全从不同领域的巨头,医疗也会有新的企业冒出来。

 

另外一方面,整个医疗健康领域政策都是蛮重要的,拿到牌照才合法,技术也重要,互联网医疗一定程度上也是技术驱动,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普及,也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大家提到的春雨医生,创业领先者都是在政策推出之前,在灰色领域创业,后来才拿到了准生证、政策的认可。这对投资人有一定要求,一个是看到发展的趋势、技术的趋势和政府的趋势;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胆量。

 

刚才李总提到要以更广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数字化其实是一个热点,从在线到刚才提到的机器人,可能跟数字化、信息化结合,这个领域您觉得有什么更具有潜力可以投资的公司吗?

 

互联网医疗企业投资要素


李杨:我们在看AI智能化或信息化方向时,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它是否比较接地气,从2014年开始有各种各样智能化概念,他们想要替代医生或者是完全取代。阿里直接去找华西医院接管他所有的支付功能,想要从支付资金池里赚取一些费用,医院是很保守的群体,科室之间运作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也会分一二级科室,有些医院有的检验科是超一线科室,有的医院里检验科排在很后面,每一个医院,客户情况不一样。

 

这样类型的企业一定不想被快速侵蚀所有利益空间,得找准某一点进行突破,在办公室里还未电子化的东西,在底层建立一个更高交互系统的东西,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医院里输液系统还是很传统的做法,没有办法及时告知护士输液完毕。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全面替换医院的所有东西,找到我们的基因,以及医院的诉求,逐步进行改造。

 

第二,病人的利益。我们有一家企业做超声起家,里面也叠加了AI系统,检测早期乳腺癌。今年疫情期间,对肺部进行检测时,不是所有医生都是呼吸科的,也不是所有医生都是超声科的,有时他们要用超声科设备进行检测,如果没有超声上岗证,能不能有一个软件告诉他,图A有问题,就去做检测,图B没有问题,就不用做检测,这样可以对患者进行快速分流,让患者或者使用医生获益。

 

第三,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能不能持续投,不管一二级市场,企业目前融资进展差别非常大,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因为卖抗体、做核酸检测利润率冲高。除此之外,还要看未来基本面表现,也许核算检测试剂是他为数不多的产品线,或者这个企业过去是亏损的,通过疫情得到了基层采购订单,这是我们考虑的第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智能化、信息化方向通过这三个标准在去找更好的标的。

 

马培瑞:今天话题当中的健康和医疗,健康是基于2C,每个人现在比较关注健康。医疗是为健康保驾护航的一个解决方案、匹配到最合适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数字化的方式,不仅仅是软件,还有硬件,能够双向结合起来,用数据、算法的方式来把关联性打通。经过长时间观察,下半年,我们在早筛早检、分子诊断方面会进行深度参与。

 

医药行业成“大类资产”


许谦:马总提到下半年,从全球来看中国疫情得到控制,但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地疫情还很严重,中国医疗服务怎么迎接“灰犀牛”?

 

范大龙:从医疗服务的角度来说,疫情给医疗带来的不是“灰犀牛”,是非常大的利好,是行业的加速器。从二级市场就可以看出,今年疫苗股从年初到现在翻了三倍,对医疗行业是非常大的推动,会带来系统性的转机。

 

过去中国以保养医,以药养医,2019年医改使整个医药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中药企业、化药、仿制药企业极其恐慌,很早布局创新药。这些发展得益于整个医疗体系产业链的完善,尤其是CRO从早期靶点发现,化合物的合成,到临床一二三期,整个产业链条的完整才能快速推动这个产业迅速发展。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医药行业在这次疫情作用下,是一个新的大类资产,过去十年、十五年时间,大类资产是房地产,房地产老板讲的是左手土地,右手钱,拿到土地什么都不用干,规划、设计、建筑、装修、销售全都可以外包,现在医药行业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已经比较成熟,只要科学家发现一个好的靶点、自带光环,就能融到很大资金,各种阶段都有不同CRO公司帮他往前推动,只要有里程碑式的进展就能融到更新的资金,到港股、科创板也都好IPO。

 

整个产业链条和资本链条的完整推动医疗行业跨入新的里程碑式的发展,疫情应该是继去年之后的另一个更大的推动器,能使整个医疗行业进入新格局。

 

民营医疗机构上市窗口打开


许谦:范总主要从药的领域谈了医疗服务发展,还有整个医疗服务特别是民营医疗服务近期会有爆发成长的机会,近日又有3家医疗企业IPO被受理,医疗服务领域真正IPO上市的只有爱尔眼科一家,后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医疗服务的企业上市,这一点各位怎么看?

 

宋龙涛:这是一个新的趋势,与大的环境有关系,经济遇到了一些困难,必然要从宏观上放手,中国14亿人的安全健康放在谁的手里?国家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定会放开。

 

民营医院之前有很多的瓶颈,牌照的审批、各种资质的限制,如果政策窗户打开,投资人一定会重点关注医疗服务,民营医疗服务在国内市场占比还是非常低的,跟美国相反,美国的医疗是市场化的,主体是民营主体,中国也往这个方向走。

 

公立和民营医疗大健康的服务理念不同,会导致医疗生态的调整,无论是器械、药品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李杨:以前很多医疗机构不能上市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医保覆盖较多,证监会无法判断民营诊所的收入是否依赖于医保对的支付,更多涉及到支付方性质的问题,现在窗口扩大之后,对投资人来说肯定利好退出,我们也观察过现在上市或拟上市企业,他们也不是偶然的。我们自己也投过眼科,眼科是高度依赖器械设备的科室,有很多产业已经高度可以依赖于技术,依赖于器械设备在扩张时可以更加标准化。

 

另外,我们关注到当地大型民营机构,医疗服务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于支付,他们现在把这样的医疗集团叫做公立补充医疗集团,公立医院也可以做这个手术,但我请的专家或我用的设备更好,我能做到公立医院以外的东西,体验感和产生的效果会更好,这是第二个趋势。

 

医疗集团或医疗服务产业正在分化,能够通过病人不同的诉求,甚至通过全球化的技术经验的积累提高竞争力,基于宋总所说的整个大政策、大环境一致向好,医疗产业也在开花。

 

许谦:我补充一下,宋总提到美国的医疗情况,美国和中国的医疗体系不一样,决定了后续市场发展也不太一样,从中国民营医院的数量来看,两三年前就超过了公立医院,从门诊量、手术量这些来看服务能力来看,大概也就占整个体量的20%左右,说明民营医院的整个规模比较小,服务能力相对弱一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补充地位。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理念的改变,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服务,有更高的需求,这些民营医疗机构就会有更方便或更能提供这方面的医疗服务,对国内医疗服务机构是比较大的机会,近日深交所受理了三家眼科公司的IPO申请,很大程度上说明了问题,否则这个门不打开根本就不受理。

二三线城市投资机会

 

许谦:随着医疗的发展,前面嘉宾也提到医疗资源还有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的过程,这方面也会有一些投资机会,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这方面的观点。

 

李杨:说到二三线城市,做消费一定会想到这一点,抖音、今日头条也是从二三线城市积累起来的,二三线城市现在民营医疗集团或者是医疗服务过去并没有全面发展,但需求量非常大,一方面二线城市GDP不低,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支持这些企业的创建,将一线城市的产业慢慢落户到二线城市中去,我们总部在杭州,也看到一些企业从北京上海迁到杭州。

 

马培瑞:中国幅员辽阔,医疗资源聚集在大城市,看病成本高,准确来说医疗资源慢慢会通过各种手段,通过政策上的引导形成向下服务的趋势。

 

许谦:最后,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观点或展望。

 

范大龙:医疗行业受疫情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不是疫情过后医疗行业热,而是疫情能让大家意识到医疗行业越来越重要,疫情对医疗行业有很大推动作用,医疗行业的产业链,各方面的环境因素,包括政策技术、资本等愈加成熟,医疗行业会迎来崭新的周期,会有更好的发展。

 

李杨:医疗行业或者说各个行业创业者都会在疫情当中遭受比较大的打击,医疗行业里面也有一些不能开业的企业。更重要的是在危机中看到机遇,不要固守陈规,该抓住机遇的时候奋力向前,希望后续的创业者能够再接再励。

 

马培瑞:疫情之后对整个中国医疗产业是一次优化升级,这个领域服务主体是人,以为人的生命保驾护航为核心宗旨。作为投资端,未来重点关注是否足够安全、精准、有效率,医疗行业会有非常大的机遇和发展。

 

宋龙涛:今天谈到技术和AI,医疗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在每一次危机和机会里面一定会有大量科技和技术赋能,造就一批强大的本土医疗企业,器械会有非常多机会。

 

许谦:在疫情之前医疗健康领域就是大家都看好的行业,疫情一定程度上是催化剂,促进了子领域爆发增长,无论在一二级市场,抓住行业爆发的机会就能取得更好的业绩。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