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已选定高盛和大摩为其IPO主承销商,为何仍未确定在纽约还是香港?

2018-01-16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北京时间1月16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消息,小米已选定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其今年晚些时候上市的主承销商,此次IPO规模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这也将成为继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以来科技行业最大的IPO。

据两名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已选定高盛和大摩这两家投行为主承销商,不过小米仍未决定上市地点具体是在香港还是纽约,但香港去年底推出的双重股权结构可能会更受小米青睐。一旦在香港上市,小米也将成为排在友邦保险之后的港交所市值第六大公司。

对于1000亿美元的估值,很多人表示此估值过高,但看过小米财报的投行人士认为这一数字并不偏高,“根据我们看到的数字,他们彻底重组了业务。而现在他们也已经实现了盈利,他们已经制定了一个战略,建立一个连接各终端设备的生态系统,并通过增值服务实现盈利。”

从坚决不上市到上市,转变想法只用一个月?

不过,仅仅一个月前的2017年12月初,小米还明确表示不上市。12月2日,小米曾明确否认外媒关于其将在2018年下半年IPO的消息。

当时国外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正就最早于明年下半年首次公开募股(IPO)与银行展开洽谈。香港是最有可能的上市地点,但不排除在纽约上市,也不能确保公司将推进IPO。

不过小米方面立即对此消息进行了否认,称小米未上市之前的公司估值,会暂以上次融资时估值为准,若无新融资,则不变动。

2016年3月,雷军在接受采访时对于IPO仍旧给出了五年内不上市的表态,“我说小米不IPO也不合适,但小米不会为了上市而上市。”

而在2016年的另一个活动上,雷军甚至暗示小米2025年之前不会上市。“我们在创办的时候就说5年不上市,结果到今天大家问我还是说5年不上市。今天我告诉大家这个谜底。其实小米这个模式,在我创办第一天我就知道需要15年时间。”

2017年11月,雷军在一次活动上再次谈到了上市的话题,称自己做企业时间比较久,不追求短期的估值。“我觉得我们会到业务比较舒服的时候再IPO。”

现在比较舒服了?

1月13日下午,小米公司CFO周受资在微博上晒出一张PPT图片,并称:“我特别喜欢我们内部比较火的一张图 ”。图中写道:“未来的一年里,连睡觉都是浪费时间”。

有网友在下方评论:“这是忙着上市吗?”意外的是,周受姿点赞了这条评论。网友直言“受总这是点赞默认了”。


美国东部时间12日,小米手环生产商、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科技已经提交了IPO招股说明书。

招股书显示,华米科技CEO黄汪持股为39.4%,为华米科技第一单一大股东;顺为资本持股20.4%,为第二大股东;小米旗下基金People Better limited持股为19.3%,雷军系企业持股39.7%,高于黄汪。

 小米生态链公司选在小米上市之前上市,既是试水,也是为了提高小米估值。

这一系列消息,无不表明小米上市的计划确已提上日程,而小米方面此次也显得出奇的安静,没有出面辟谣。

香港还是纽约?

目前仍未有明确消息表明小米上市地点在香港还是纽约,外媒也提到小米方面仍在犹豫。为什么这么难选呢?

其实,作为中国企业,自然首先想到的是本土作战,条件允许的话首选始终是在中国上市。因为互联网公司在海外上市阻力不小,成熟的体系对应的是异常严格的监管,而且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其他地方终归是客场,很可能被区别对待。但是即便如此,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都还是选择在纳斯达克上。

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以来以核准制主导,具有硬性的上市门槛和审核标准,即便是创业板。而互联网公司投资回收期较长,前期以烧钱为主,达到一定的规模后(用户量或者市场份额)才开始考虑盈利模式;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互联网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迭代较快,所以要抢时间占市场,同时要不断进行研发创新升级,这些都需要“快”钱进入。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先天不适合在国内资本市场但又必须要融资,所以只能考虑海外市场了。

而像阿里巴巴这种要坚持同股不同权,合伙人才能掌控公司经营权。而国内上市必需先把有限责任公司改成股票有限公司,所以在大陆是没可能的。之后阿里跟港交所交涉了很久,希望得到政策的支持,但是港交所最后是坚持同股同权,阿里才选择去美国上市的。

现在已有消息称,马云在考虑是否回香港上市。而雷布斯是否要走一次迂回的上市之路还是直接一步到位,还要等他再深思熟虑一下才能见分晓。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