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一:(产业投资专场)势在必行,产业链条的价值重构

2018-07-27
来源:融资中国

经济下行趋势中,伴随着中央防范金融风险措施的深入,从产业资本的上市公司到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再到创业企业,资本产业链条陡然紧张。股权投资行业募资环境急转直下。投资、募资案例数和金额较去年同期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出资人资产配置也面临新的挑战。


7月25日,由融资中国主办、融资中国网、融中母基金研究院融中资本协办的“融资中国2018股权投资产业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趋’势’创新”为主题,来自投资机构、产业资本、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政府相关领导,行业专家等汇聚一堂,聚焦行业发展趋势,产业投资热点话题,项目融资路演、GPLP路演等活动,探讨2018年以至于未来几年的产业投资布局与配置。


以“势在必行,产业链条的价值重构”为题,大会进入了讨论环节。


达晨财智合伙人齐慎、华大基因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王洪琦、松禾资本合伙人 袁宏伟参加了论坛讨论,信中利资本董事总经理、高级合伙人刘朝晨为论坛主持。


1532683619300997.jpg


以下为 “融资中国2018股权投资产业峰会”中,“势在必行,产业链条的价值重构”论坛环节中的精彩演讲实录,由融资中国整理。


主持人刘朝晨:各位早上好!很荣幸今天在融资中国论坛一早,与在座的三位嘉宾在第一场论坛做分享。在此之前,先请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

    

袁宏伟:非常感谢融资中国给我们这次机会。松禾资本是深圳的一家比较早期的专注投资高技术领域的创投机构。投资领域涵盖几个方向,包含人工智能,新兴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松禾投资了华大基因的整个生命科学这块。

    

在投资方向上,依然是以早期投资为主,现在开始逐渐的向后期投资方向发展。在刚刚听了保监会曹德云会长的讲话后,同时也呼吁专业投资人能更多的关注一下早期投资,特别是科技创新部分,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谢谢!

    

王洪琦:大家好!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华大基因最近的进展。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科技机构,19年来一直致力于基因方面的研究。现在已经到了产业转化的阶段,在医学、农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应用。如果有机会的话,欢迎大家到华大基因和国家基因库参观。谢谢!

    

齐慎:大家好!今年是我们成立18年的时间,达晨目前在中国投资了接近450家中小创新企业,也培育了75家上市公司,一直致力于中国创新技术的投资。谢谢各位!

    

主持人:我来自于信中利,从成立到现在19年的时间。我们一直是全产业链布局,从早期一直穿透到最后的上市之后的重组。在19年过程中一点一点叠加,现在也是为数不多依然在新三板挂牌的资金管理公司,并且持有A股上市公司。

    

现在我回到这次论坛讨论的主题。今年所有的融资渠道全都是大量的下滑,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说产业资本和战略性资本,可能更有很好的时机。但对于财务性投资人来说,恐怕难以去对抗如此之长的一个退出期,以及融资性的挑战。

     

我们在座的达晨财智和松禾资本是以财务性资本和战略性资本为主,另外华大基因是产业资本的代表。对于财务资本来说,现在需要面临很大挑战,对于产业资来说反而是一个超级的很好的时机。就这一问题,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财务资本面临挑战,产业资本迎来好时机

    

袁宏伟:从今年年初直到现在,松禾锁定了两支分别10亿基金,但到现在尚未完承诺出资。贸易摩擦以及现在科技创新不足与原创创新的情况下,本来很期待资管新规细则出来后,能对高科技技术投资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在银行咨询之后,较于之前并无太大的区分迹象。对于真正的想踏踏实实做技术创新的投资来说还是面临着困难。

    

主持人:是不是财务投资人面临融资困难和退出困难,财务投资人运作空间和挑战就更大了?

    

袁宏伟:像松禾资本这样的机构还是比较幸运的。一方面政府支持力度和比例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次挑战会筛选掉一部分非专业投资机构。对于我们这样的资源机构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期待着年底会有更好的投资机会。

    

齐慎:总体来说去杠杆是整个行业内,各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对我们行业来说也是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从我们来说,今年刚刚完成一个40亿的融资。总的体会来看,一方面,我们确实要做好自身能力提升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耐心的捕捉优秀的项目。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回报LP。另外一方面,如何在这个节点,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增值服务,这是未来所需要做的,也是在资本寒冬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回到刚才说的并购的机会问题。尤其上市公司产业链拓展的机会,这个对我们来说不是坏事。

    

另外我们投了70多家上市公司,从2016年到今年,在并购产业链的拓展,他们目前的角度,刚才说的那些数据,我们上市公司的资金更多来自于各个上市机构定增的资金,2016年1.69万亿,今年是不到4万亿,跟2016年和2017年相比,上市公司有更精选的标的去投资。第二方面是有自己的产业链,跨行业并购趋于谨慎,一个是深耕自己的产业链上下游做并购。包括最近看浙江一家公司做智能设备的,最近450亿战略风险,就是智能设备,更多的是管理提升,也做机器人,甚至还做房地产等等。在这个背景下所有的上市公司一定会思考他们并购的趋势,更理性的捕捉并购的标的。

    

主持人:齐总话题跳到了第二个模块,我转回来,你们是不是觉得财务投资人跟战略投资和产业投资人来讲在目前的条件下,相对不具备优势,或者面临更大的优势?

    

齐慎:我觉得还是有周期的。目前我们现在的角度服务于我们的上市公司,我们跟公司是协同的效应。

    

主持人:在座的两位,包括我都不是财务性的投资人,我们大家更多是战略性投资。华大基因作为上市公司,虽然市值目前跟期望有很大的差异,但您觉得现在的环境是不是有很好的机会?

    

王洪琦:大家对大环境做了分析,我们从运营方面来讲一下。作为一个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首先华大基因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华大基因整体的思路从来没有跟着市场的波动来改变,我们一直在做的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我们希望在这个主线上,不管市值怎么样,不管我们的融资情况怎么样,我们都会一如既往的做下去。市值对我们的影响投资融资这方面没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上半年在资产不太好的情况下,还做了很多的上下游的布局,包括一些民生项目,这些都是华大在战略上的布局。还有在制造方面也有一些融资的打算,从华大第一天融资到现在,从来没有缺投资商,大的环境可能对我们这种更有实力的企业更好一点。一些投资机构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找更好的项目,这正好是华大基因很好的机会。


产业链整合:不一定随着估值下降就代表更多的价值

    

主持人: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大家都在讲产业融合,深入融合,这种形势越来越明显。市场上来讲,现在大家对产业,无论是新兴投资标的还是成长型标的,尤其进行产业链并购重组,包括股权类型的风险投资机构越来越重视。先请齐总讲一下,你尤其在今年的环境里边,我们遇到的挑战以及我们的机遇,更具体的有哪些?分享一下。

    

齐慎:从产业来说,上市公司更懂这个行业。在过去的时候,我们一般围绕已经培育的上市公司,做更深度的服务。第一帮他寻找跟他更好产业协同的标的。第二方面,我们配合他做一些标的提前的投资和布局,为上市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更多的是并购整合之后的整合能力,包括整体的企业文化,企业运营,企业团队价值观的统一,这些是非常关键的。

    

现在并购来看,好的标的估值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与上市公司配合过程中,证监部门审核的因素。现在证监会对收购并购的标的以及上市公司的标的估值定价有一定的限制。


主持人:二级市场股价下滑,现在并购过程中会不会存在着并购的价格过高甚至倒挂的情况?王总,华大基因这时怎么考虑?作为上市公司的主体,怎么把上市公司的平台发挥起来,你们在并购方面有一些什么适合性的策略?

    

王洪琦:我们的做法跟整个市场的趋势不太一样。我们做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我们上市公司的估值或者股权换来的。看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整个布局环节哪几个公司对我们有利。

    

我举一个小例子,我们最近并购了一个合成生物科学的公司,在华大整个方面有了很强的技术和布局,在合成生物学方面,我们有很好的接触,但需要一些锦上添花的技术。我们在两个星期以前宣布了并购,它基本是我们合成生物学也是下一个大风口合成生物方面的布局,但是我们还有上下游。全部是现金方式。

    

袁宏伟:实际上从监管层面上,即使拿到了这个,走的过程和IPO是没差别。所以我觉得不一定随着估值下降就代表更多的价值,因为监管层面这个程序对企业来说,成本是更高。尤其对这些真正的高成长高技术的企业,我觉得更多的应该关注到自身的所处的行业,关注自身的产品打造。也有很多上市公司找我们一起发基金,一起做并购。松禾资本一直没有跟上市公司合作,原因是我们价值取向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希望把市值做得更大,对上市公司来讲价值更高,我们要做的还是对投资标的来说,估值最好,投资的回报更大,表面上看起来大家是一样的,实际上大家价值取向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一直没有同意。

     

我们投资华大,在整个资金技术,包括服务、制造、设备等等延续的产业链做的更深更透。

    

主持人:发掘,认真培养了一些优秀的公司,这些公司有自己更广阔的天空,由此让我联想到我们跟上市公司更多的合作现在成了VC/PE机构的防御的底线,这些公司就好比是我们的孩子,最好的孩子肯定是自己开拓一番事业,差一点在别人家里打工,是不是这样的做法呢?

    

齐慎:这就是一种退出的策略,按照现在国内IPO审核政策。中国现在一万多家投资机构,有450家不可能所有的项目IPO退出,可能寻找其他的退出方式。上市公司跟它相关联的细分领域,IPO有难度,可以跟上市公司协同这还是比较好的路径。做好自己的事,最终跟上市公司协同,做一些好的投资标的去投资。


专业专注才能成就真正独角兽


主持人:总结来讲,越专业性的机构越坚持自己的投资节点。贯穿整个产业链布局,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公司的协同,关注产业新层次的梳理。根本上来讲,核心还是要基于投资标的本身。

    

我们讲供给侧改革,在资本市场上,因为中国确实要施行严格审核的制度,造成相对的标的因为历史严格的原因,整个资本市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在内升性自我变革的力量不够或不能适应整个社会需求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外延性力量进行推动。跨界,并购,其实都是优化资源。从国际市场整个角度,并购重组永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和主流性的力量。

    

今年我们独角兽公司多,但很多独角兽有价无市。独角兽会不会变成“毒角兽”?尤其对最后面的一两期投资人,市场上已经存在了一些存在性倒挂的形势,尤其目前的二级市场如此富有挑战。袁总先分享一下。

    

袁宏伟:二级市场估值区间的下降,一定会传递到一级市场。这个传递过程有多长,是不是针对某些行业。我们的策略现在是放慢脚步,到今年年底的时候,相信会有更好的价格,更好的机会。

    

齐慎:我觉得这个应该有一个平衡的心态。上半年我们热议独角兽的时候,充满了光环,现在一堆独角兽公司,大家会想到“独角兽”。第一我觉得它能成为独角兽,靠融资的游戏估值增长成为独角兽,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没有很好的自身商业造血能力。这些公司时间长了之后,会受到资本的检验,这样的公司是需要规避的。

    

那对于一些未来依然会有核心的技术,有好的商业模式的独角兽公司,我觉得他们会得到资本的认可。从我们投资机构来讲,对于现在高估值的公司,在接触和深调的过程中,一方面看他是否有好的商业模式和标的的稀缺性。第二方面看看他的创新技术模式,这也是投资的重点。

    

主持人:你们投过的独角兽公司,一般投什么样的阶段?

    

齐慎:A轮,B轮,C轮都投。

    

袁宏伟:我们从天使就开始。团队特别关注一些非常早期的机会,也是我们成功的一些案例的经典。

    

主持人:早期基金和成长型基金LP是一样,虽然对企业足够了解但是不可能打包统算,其实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的项目,在后面阶段,做早期的投资,在后面还是要有一些考量。

    

袁宏伟:关于这个我们也设了门开,毕竟是关联交易。

    

齐慎:早期有很多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和技术市场能力,团队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主持人:现在很多早期布局的资金也在往中期成长期,甚至往后面进行绵延。在任何阶段,前几年的趋势大家往前走,普通做PE往前走,现在反过来要往后走。我们作为独角兽上市之前,华大基因也很有特点,有点竞标性的,带着一些辅助性对公司有支持的战略性。但是这种作为一个总冠带着往前走,普遍的独角兽是不是虚高,是不是有真正的独角兽优于它而不是有毒?第二,中长期,大家会不会担心有一个估值透支的问题,作为企业级独角兽的代表,从投资人的角度和独角兽企业的角度有没有建议?

    

王洪琦:首先作为华大来讲我们在整体是干了一件事。基因科技19年,19年以前这个公司并不想赚钱,想参加人类基因计划做一些事情,我们上市的时候也讲过,选择投资商,追捧我们的人很多,需要选择跟我们长期走,包括对人类健康跟我们有一些互补。

    

我们选择是长期的事情,我们做的事情也是长期的事情。这个独角兽理念会过时,因为我们做的事情是改造人类健康的习惯,使我们活的越来越健康。至于能活到几百岁,大家现在看到人的寿命不断的增长,从解放前后四十几岁到现在七十几岁,到日本人80几岁,这个空间是特别大的,作为关注这个市场的公司,我们认为这是长久的,不是短期的行为。所以这一点,像这类的公司,这类的行业作为独角兽,永远不会成为有毒的毒,它一定是有利于人类健康,并且在行业里永远是有需求的,也是越来越受大家关注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有一些所谓的独角兽,或者在某个时期有一些独角兽的倾向,就投资角度而言,看看长远的方向和长远的发展,它是一时的风口,还是真正解决了生活中的痛点。如果真正解决了永远有需求,这个独角兽就会永远的做下去。但是过去完全靠资本堆起来的模式,我觉得长久不了。

    

主持人:王总跟齐总一样,核心点和实质性来自于市场需求,而不是靠简单的风口和资本方式堆积起来的风口。或者说有一些引导性的模式,如何能够通过引导和资本主力转化成市场上形成长期需求的模式,这也是很值得探讨的。从超级独角兽这一点来看,我们现在其实投资风格大家都进行了重要的转变,不管从财务角度或战略角度,我们根据产业链进行深度融合,这体也现出投资风格和投资方向的变化。

    

尤其在今年,两位非常有代表性的投资机构,在投资方向选择和投资策略来讲有什么很具体的改变和布局。

    

袁宏伟:今天我们主要是深圳的机构,都属于是南方机构。但我们在互联网方面没有赚钱,很多所谓做到头部的案例都没有南方机构在里边。


相对来说,资本堆积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成为像华大基因这样的公司。我们一直关注的是技术门槛壁垒的高度,技术壁垒和时间积累的壁垒,是不能单纯用资本来超越的,这样才会更安全。

    

我们更偏重三个大的行业,包括生命科学相关的机会,材料,制造。智能制造升级,我们也在坚持的。三个行业单靠资本做不到,都需要靠时间打磨。

    

齐慎:不管什么行业和形势变化,我们对项目看重亮点:一个是本质。二是它未来的成长性。这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原则。行业布局基本上在TMT,包括网络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第二个就是高端制造,这是我们过去做得比较多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里边有很多我们的机会。另外就是在消费服务里边,医疗健康,这是我们重要的布局在这些方面。

    

主持人:首先我尊重也很赞成两位的观点,有能力造风口,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其实投资人是助力造风口和抓风口的人。但是我觉得虽然现在投资的格局,包括投资策略越来越多元化,可能在成长型和早期孵化针对不同的行业,还是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我简单做一个总结。通过大家分享的核心点,我感觉我们面临的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创业者更应该静心练好内功,像投资人一样,专注而且持续的不断修炼。因为每一个投资机构投资人都希望像巴菲特一样,通过多年的努力,收获品牌持续传承的价值。


在这样的挑战环境中,我们也都会看好自己的钱袋子,非常珍惜资本对我们的重托。其实所有的一点,最后什么能够考验我们,考验是我们的坚持,最终我们要感谢时间的玫瑰。谢谢各位!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