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五:(医疗健康专场)鼎足之势 注重技术、创新的投资模式转变

2018-07-30
来源:融资中国

经济下行趋势中,伴随着中央防范金融风险措施的深入,从产业资本上市公司到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再到创业企业,资本产业链条陡然紧张。股权投资行业募资环境急转直下。投资、募资案例数和金额较去年同期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出资人资产配置也面临新的挑战。

 

7月25日,由融资中国主办、融资中国网、融中母基金研究院融中资本协办的“融资中国2018股权投资产业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趋‘势’创新”为主题,来自投资机构、产业资本、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政府相关领导,行业专家等汇聚一堂,聚焦行业发展趋势,产业投资热点话题,项目融资路演、GPLP路演等活动,探讨2018年以至于未来几年的产业投资布局与配置。

 

以“鼎足之势,注重技术、创新的投资模式转变”为题,大会进行了论坛环节。国寿投资董事总经理陈锦浩、元明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克纯、五牛控股合伙人、私募股权投资董事总经理潘震、达泰资本合伙人童嘉元、KIP韩投伙伴合伙人郑妍珺,史带投资执行合伙人董颖为论坛主持。


1532917263321981.jpg


主持人董颖:非常感谢各位嘉宾,首先有请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公司。

 

陈锦浩:非常荣幸在会场分享国寿投资在健康领域的投资看法。国寿大健康基金医疗领域股权投资平台成立于2016年第四季度,在此之前平台的团队作为中国人寿在医疗健康领域投了若干项目。2016年第四季度银监会批准了基金的成立,到现在我们投了差不多不到一半,也有一些项目陆陆续续上市了。

 

李克纯:元明资本主要聚焦于医药、新药、高端医疗设备、高端医疗服务。我们整个团队是从行业里边走出来的,包括我自己是学化学的,新药研发生产都做过。我们投的新药两年前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的时候20美金,最高涨到220美金,今年是160美金。我们还投了高端设备制造,差不多两亿美金,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做市场。另外在医药服务方面,我们做医疗大数据,对整个医药行业我们看重比较前沿的东西,从早中晚期都参与。

 

潘震:我们的PE团队主要负责医疗健康和消费,主要针对成长型企业。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在医疗健康方面进行沟通。在医疗健康板块我们主要投资四个方向:第一个是医疗器械领域,第二个是药品,特别是生物制药,第三块是第三方监测和影像领域,第四块是跟消费更接近的医美领域。除此之外,我们也和一些上市公司成立并购基金,对整个产业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整合。

 

童嘉元:达泰资本有美元基金,也有混合型基金,主要投硬科技和生物技术,及部分教育项目,美元方面的标的主要侧重于医疗和教育,我对于医疗方面比较关注,跟几位嘉宾一样我们都有医疗背景,喔认为这些道路是走对了,之后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郑妍珺: KIP韩投伙伴隶属于韩国最大的金融上市公司韩国金融控股,我们母公司旗下有韩国证券、韩国信托,韩国储蓄银行,KIP韩投伙伴就是旗下一级市场投资公司。在中国的八年时间,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了很多项目,将在之后的交流中详细介绍。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各位嘉宾都是在医疗健康领域非常资深的投资人。我简单介绍一下史带资本,我们上面有史带基金会,我们是友邦最大的单一股东。史带旗下有两块业务,一块是保险,一块是投资。在投资领域主要做医疗健康和新消费

 

接下来我们先从最容易的开始,问嘉宾几个问题,现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非常火爆,各位觉得在未来五年,健康医疗领域投资机会在哪里,哪些领域是最值得投资的?

 

创新药、医疗器械重点加码

 

陈锦浩:这个问题很大,从我的角度看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我们怎么看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里的投资机构,医药行业非常好,无论器械、服务医药、新药研发还是整个供应链各个细分领域,本身有很大的机会在里边。

 

在看不到的方面,我们认为整个行业发展背后的推动力量是支付方的变化。从过去20年到30年整个行业的推动力从原来的支付变成“支付+医保”,未来“医保+支付”变成“医保+支付+商业”的格局之后会有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后支付承担的是支付管理的角色,会有很多创新性的模式,包括去中心化,会带来很多的机会和挑战。

 

另外,中间有另外的机会,即技术方面的革新和突破。有很多原创性技术在中国做得很好,无论新药还是器械,有一部分可能把国外的技术产品延续到研发的过程中。过去若干年数据显示,控费和技术发展是相爱相杀的角色,控费带来的商业技术的变化,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是我们未来的关注点,这是行业发展的主流,也是很大的机会。

 

李克纯:医药行业每天都有热点,每年都是热点,因为它是反周期的,经济不好可能医药很好。美国整个医药行业非常有意思,是研发驱动的,国内是属于销售市场驱动的,从销售市场来看,怎样来做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会关注,只要是好产品就有市场。

 

本世纪初还是心血管,出现了很多他汀类的药,心血管疾病可能会慢慢的减少。最近十年就成了肿瘤,有一些PD1,PDL1,化学药和免疫药,再到细胞治疗和基因编组,发展非常快,整个趋势逐渐向精准发展,免疫治疗加上免疫联合用药,可能未来十来,肿瘤不是什么病了,我们围绕这块有很多的研发,有一些新的做法。

 

另外我们也关注一些高端制剂,在这个平台里有20多个产品瞄准的是中国市场,其实核心就是产品好、有国际化趋势。大家现在都提创新药,但是忽略了中国的仿制药,如果仿制药找到一些方法也是非常好的。因为创新药在中国市场非常难,差距非常大。

 

主持人:我觉得我们前面两位嘉宾说完之后,把难度提高了,陈总说大的模式的变化带来的机会,李总进一步阐述了哪些技术创新带来机会,包括对疾病领域的牵引,从心血管到肿瘤。

 

潘震:未来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空间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共识,越来越多基金在做这方面的布局。可以看到七八年以前,真正做医疗的基金非常少,目前有几百支专注于做医疗健康的基金,或者说基金里边有很多资金布局在医疗健康领域,大家普遍看到行业未来发展的空间。

 

未来五年时间,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在服务方面,我们会重点关注专科连锁医院,有差异化,才能带来自己的价值;第二,在药物方面关注创新药,另外,随着香港市场对政策方面的扶持,我们在整个医药领域会做进一步的布局;第三个在医疗器械,我们会进一步关注医疗器械的国产化,因为整个中美贸易的摩擦,我们未来会更关注中国自己的医疗器械公司的发展。

 

另外在医美方面我们关注辅助类的企业。在整个医疗行业会关注“医疗健康+AI+大数据”,或者国内在这个领域有自己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整个医疗健康产业是慢周期企业,爆点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多,但是在这个领域,还是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可以深入这些领域,结合一些产业资本,依靠产业本身的平台力量,将整个产业做一个提升。

 

童嘉元:去美国医院,你会看到很多年轻人陪伴他的父母,之后再过十年、二十年就是他的小孩陪着他,有特别强的刚需,我们都看到了心血管、骨科,还有新的AI诊断,这块市场还不是很确定,投资人会问你怎么挣钱,就像20年前问互联网产业怎么产生利润。有一些创业企业有很强的实力,但是你问他这个问题,往往是把他推到角落。AI诊断可以利用大量的医学数据为大夫、为医院解决很多问题,我认为这种动力本身会产生利润。

 

郑妍珺:考虑到中国依然是人口大国的现状,我们持续关注性价比高的创新药和生物类药,就像我们投资的复宏汉霖公司,也是基于这个投资逻辑。


另外,CarT是现在生物医药投资的热门领域。在我们看来,那些正在研发的,疗效同样好的,但是价格却是CarT疗法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替代疗法,虽然晚一点上市,但更让人期待。

 

在医疗器械方面,我们比较关注三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植入性的医疗器械,因为植入性医疗器械审批时间是最长的,对技术难度的要求也较高,这本身就是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产品壁垒。另外植入性医疗器械通过微创取代了创伤面较大的外科手术,这也是我们看好这类医疗器械的原因;

 

第二个方向是国产替代,随着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包括渠道的下沉,中国很多大型医疗设备企业已经具备了制造相关医疗设备的技术,我觉得在未来的三四年,这样一类的企业会有一定的发展机遇;

 

第三,创新型医疗企业,比如现在正在研发的医疗器械,它们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睡眠和便秘相关问题。大家知道药品对人体多少总是有伤害的,如果这些创新的医疗器械可以替代药品,甚至疗效更好的话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投资方向。

  

抓住头部企业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刚才各位都谈了在医疗健康领域非常多的机会,整体来说需求端非常旺盛,投资端也非常的热。大家在投资这些领域时,有什么特别关注的问题?

 

陈锦浩:这个问题大家回避不了。说实话,价格没有便宜的东西,即使前面两轮的讨论,谈到格局的变化融资困难,实际上融资和投资困难在医疗领域里,真的没有特别明显。头部企业一定是拿到很多的资金,毫无疑问就会把它的估值提高,我觉得这不是最担心的问题。医疗行业项目投资规模不是很大,不过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标的。

 

客观情况造成的供给端,标的端都会坐地起价,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特别好的改善,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基本面究竟好不好,这方面差别非常大。

 

2017年我们发现这些头部企业,无论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获得的估值增长是最快的,医疗行业本身不是2C端的行业,医生决定它的销量和发展趋势,管理水平和资金链决定了它在未来的增速,这个方面给投资造成很大的挑战,你看投资机会,大的企业可以做,但是中小企业市场增速不如人家,凭什么它的估值比上市公司和大的企业还贵。

 

我觉得最重要的挑战还是成本,在过去几年,无论四有关键背景出来创业的、还是原来投资背景转身跳到头部企业、或者医生转行做创业,这些创业团队做了很多年有一些经验。我们没有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管理层,确实有一些管理层能够把握住这个企业,估值也是可以克服的。客观上来说,一个好的管理层不是可以用数字去衡量的东西,这个确实是很考验投资能力。

 

从我们这几年经验来说,首先尽可能的抓住头部企业,另外,我们尽可能的帮助我们投资的企业,这可能是提升公司估值,降低投资风险更加有效的方式,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李克纯:陈总讲的很好,现在说募资贵,但是对医药行业,募资难的问题不是太大。最近总体的趋势还是比较好的。现在大家都在拿钱找好的企业,但很多投资人在这方面缺乏判断力。

 

纯粹搞互联网搞IT的去做医疗服务,是很难做成的,他没有从真正的需求出发,即使产品做得好也很难卖出去。纯科学家、纯教授做公司我们也是比较小心,科学家转变成企业家是比较难的环节。科学家的视角是点和线,但是企业家必须把面放宽。从投资角度来说,我们非常看中企业家本人,没有什么不好的企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家。

 

潘震:我接着李总说的话,我们之前也投过一个公司,也是科学家出来创业的,从无到有一直做到销售达到上亿的规模,其实我觉得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需要在某一个时点做到融合和平衡,就能把这个企业带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果投成长型的企业,虽然是蓝海市场,但我们也会遇到不可预见的风险,在这个风险当中需要好的判断,比如这个企业拥有一个完全是自己创造的核心技术,或者引进的能够带动整个市场革新的技术,这在中小期项目比较多。

 

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企业,一定会存在估值泡沫,像一个杯子,里边装的都是泡沫我们不会投他,但有的人喜欢啤酒上面有一些泡沫,相信未来还是有一些投资机会的。未来有自己核心差异化能力的中小企业,也有机会被并购或者被整合的可能。

 

郑妍珺:我接着医药投资领域谈一下我们普遍遇到的问题,四年前在我们第一支医疗健康基金成立的时候,是创新药和传统药估值的交差点,创新药没有那么贵,传统制药没有那么便宜。随着四年过去,我们投的创新药带来了将近10倍的回报,但是传统制药每年只带来了10%~20%的回报,很多投资机构同事说,是不是传统制药这块就不能碰了,以后就不要投资了?

 

其实传统药企目前的特点是现金流非常好,有很强的生产能力和渠道能力。而创新药研发能力很强,但是在研发投入方面非常大,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我们也是出于资金安全性考虑,也希望企业能够有一定的现金流,但是没有办法两者都兼顾,我很希望一些传统药企能快速的做出一些转型,比如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及引入国外的新药品种。如果又有健康的现金流,又有很好的新药研发品种,这样的药企我会对它进行大投资。

 

港股开闸 生物医药迎资本市场新机遇

 

主持人:我觉得我们几个投资人说的非常精彩,我也是跟大家一样的分享几个观点。第一,投资其实是投人;第二,现在都在追求高估值,但其实投资人心理都有一本帐。接下来我再问大家最后一个问题,大家看到最近另外一个让生物制药进入更新的小高潮的原因是,香港的生物版很快要启动了,允许没有现金流、没有收入、没有利润的生物创新企业到香港上市,大家是怎么看这个机遇和挑战的?

 

陈锦浩:准确的说我们还算机遇的受益者,新的制度带来新的流动性,这个是我们非常乐意见到的。不过上市不是终点,更多算是新起点,我们更关注企业的本源是什么,只要它做得好,在一级市场获得融资,在市场保留灵活性,那么会给它未来长期发展带来更好的方向。

 

第二,资本市场带来的新机会可能对投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现在大部分药企都在说我们是前20、前40、前60,中间的风险把控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谨慎乐观,但是也乐见其成。

 

李克纯:我觉得对中国市场是大的利好,究竟香港市场开通之后未来是什么样的走势我们也有过很多交流。现在所谓的独角兽,有前肢还有翅膀是很难做到的。新上去的这几家公司,都尝到了甜头,究竟表现怎么样,我们还是比较纠结的。我们希望它表现好,但是也不希望它走的太快,如果形成很大的泡沫,会比较麻烦。因为中国香港和国外投资人不一样,香港是非理性投资,真正的专业投资很少。华尔街生物医药的投资是非常专业的。香港市场,不仅中国的企业,很多欧美的企业也想在这儿上市,池子里边有很多的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有信心,医药行业现在越来越有钱了,总体来说肯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潘震:我觉得香港的政策对于生物制药企业来说是利好的,在他们发展阶段多了一个融资的渠道。对投资人来讲影响不是特别大,在看企业的过程当中,不管A股市场还是港股,在一二级市场都会有倒挂的情况出现。我们在评估估值的时候,是看企业未来的发展水平,香港出台这样的政策,是一个激励,核心还是在于投资这个企业能不能有价值方面的提升。

 

郑妍珺:前面的嘉宾已经说的挺多了,香港的新政不管针对医药企业还医药器械企业都是非常好的,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肯定是不错的退出渠道,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也是不错的募资的渠道。据我所知,排队上市的新药和医药器械公司大概一百多家,一百多家都上市之后,估值一定是趋于理性的,对我们投资逻辑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总体来说还是要理性的投资,选择价值投资。

 

童嘉元:我们还在观望,对于企业来说,基金有一个年限,作为基金来说是很现实的,我们投这些项目非常谨慎是考虑要为LP挣钱,必须能全身而退。这个市场现在还很脆弱的,五年之后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一定是好的项目。

 

主持人董颖:谢谢各位嘉宾。我想由于现在中国的医改政策,以及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旺盛,所以过去几年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到医疗投资领域,在过去三年间,医疗投资基金达几千个,经过优胜劣汰培养了越来越专业的医疗健康投资团队,整体是非常好的。香港市场也会帮助培育一批二级市场的专业医疗投资人,这对一级市场也是好消息,总体来说我们都是对香港市场存在非常大的期待。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