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80%!这家合成生物学公司爆了,曾经负债37亿

2024-05-08
来源: 智药局 作者:七月雀
破釜沉舟 净利润两年翻四倍

五一节后开盘第一天,合成生物学“爆”了。


多家“合成生物学”概念股收获了20%的单日涨停板,其中川宁生物大涨20.03%。


热势仍在蔓延,截至今日收盘,川宁生物上涨7.08%,收盘价连续两日创历史新高。



搭上了合成生物学快车,在2023年报发布后的8个交易日里,这家企业的股价上涨了80%!


科伦的“拖油瓶”


2010年,“输液大王”科伦药业在新疆伊犁投资设立了子公司川宁生物。


作为科伦大输液、原料药和制剂“三驾马车”的重要一环,川宁生物落址在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新疆伊犁河谷,主要从事生物发酵,最初定位为抗生素中间体供应商。


细数成立以来这十四年间,川宁生物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


先是出师不利,成立后仅两年便遭遇了史上最严格的“限抗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生素医内市场结束了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市场逐年萎缩。


外患之下,内忧不断。川宁生物项目的实际建设难度远超预期,原计划于2012年底前完工的第一阶段,直到2014年中才正式投入生产。


同时抗生素生产需要对生物进行发酵、提取、酶解、控制,尾气处理及菌渣无害化成为环保难题。


企业长年因相关问题被当地居民投诉并被监管多次限令停产、整改,仅为解决环保问题,前后投入资金超过26亿元。


大量计划外的亏损,让川宁生物原计划中39.92亿元的总投资额飙升至80亿元。


从2017年投产到上市前,川宁生物的净利润在-2.43亿元与3.92亿元之间波动,以当时的盈利增长情况看,收回成本遥遥无期。


在巅峰期的2019年,川宁生物身上债务高达54.52亿元,让科伦董事长刘革新一度昼夜头痛,靠安眠药入睡。


抗生素市场的萎靡与建设成本的骤增,让川宁生物一度成为科伦药业年报中最大的“拖油瓶”。


最终,这个“包袱”被甩给了二级市场。


2021年8月,川宁生物IPO正式获受理,招股书显示当时的川宁生物已有37亿债务压身,母公司也毫不掩饰川宁生物的上市目的。


6亿的募资中有4亿用来还债,直言需缓解资金压力。


一时间“包装上市圈钱”、“史上最荒唐IPO”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好在川宁生物拿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将还清债务后剩下的2 亿元,全部投入到合成生物学上。


破釜沉舟 净利润两年翻四倍


根据川宁生物招股书披露,预计募资的 6 亿元中,将会有 4 亿元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其余剩下的 2 亿元则将用于上海研究院建设项目。


该研究院研发方向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合成生物学新增量产品,包括保健品原料、高端化妆品原料、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及医药中间体等;


其二是对公司现有的传统产品进行合成生物学赋能,进一步降本增效,巩固公司全球抗生素中间体头部供应商的地位。


十余年艰辛终得见曙光,2022年川宁生物实现营收38.21亿元,同比增长 18.21%;净利润4.12亿元,同比增长269.58%。



如果说2022年的增长不足以打消市场对川宁生物过去漫长曲折道路的质疑,那2023年度业绩就是促成二级市场追捧的又一剂强心剂。


4月22日,川宁生物发布的2023年度报告中显示,营收48.23亿元,同比增长26.24%;净利润再次翻倍,同比增长128.56%,达到了突破历史最高点的9.41亿元。


熬死了其他竞争对手,川宁生物终于等到了抗生素市场触底反弹需求恢复的一天。


凭借新疆伊犁地区的地理及资源优势与生物发酵领域的技术积累,川宁生物顺利地将高转化率的生物发酵及提取技术率先应用在抗生素中间体的产业化生产上。


至此,川宁生物在抗生素中间体成本、生产控制方面跃居头位。


硫氰酸红霉素、青霉素中间体、头孢中间体三大主业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比上涨,并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企业净利润屡创历史最好水平。


AI+合成生物学 从10%的改变开始


无论川宁生物如何从战略角度强调合成生物学概念,我们也必须冷静看到。


在2023年报中川宁生物92.2%的收入来自医药中间体业务,合成生物学产品占比仍不到10%。



这不到10%的销售额,基本都来自于其首个合成生物学项目 —— 用于化妆品制作的红没药醇。


该产品为单一手性,和植物提取产物构型一致,拥有100%天然度,纯度大于 98%。


主要技术壁垒是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所开发的工程菌及生产工艺达到业内最高的发酵水平,目前有机相已大于120g/L发酵浓度。


据川宁生物报告,该产品的市场需求预计在 500-800 吨之间,主要竞争对手是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


在市场打法上更是简单粗暴,因为生物合成成本上相较于化学法合成的红没药醇具有竞争优势。


川宁生物在提供给经销商的原料价格低于市场价的情况下,预计毛利还能达到 50%左右。


除此之外,川宁生物还有两款已经进入中试阶段的产品,分别是制造褪黑素等膳食补充剂的5-羟基色氨酸 (5-HTP)与护肤品原料麦角硫因。


下一步规划上,川宁生物投资子公司伊犁疆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建绿色循环产业园项目,用于承接上海研究院新产品研发的产业化落地。


至此,川宁已基本打通合成生物学从选品、研发至大生产的全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2月22日,川宁生物与人工智能公司上海金珵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合作,闯入AI+合成生物学赛道。

上海金珵的控股股东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AIMS-Lab)主任李金金。


其团队在“AI for Science "领域深耕10余年,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涵盖数据库平台构建、智能模型开发、实际应用等。


双方意图打造生成式人工智能虚拟工程师,通过机器学习迭代反馈实现抗生素中间体生产新范式和效率的系统性提升。


并提出用生成式 AI 预测复杂代谢途径中的靶点,从而提升终端小分子产品的效价、糖转化率和时空转化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写在最后:

川宁生物将合成生物学打造成第二增长曲线的决心毋庸置疑,二级市场的热情也可见一斑。


但海外合成生物学领域独角兽Amyris 、Ginkgo等经历的市场震荡也告诫我们,对新兴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在保持乐观热情的同时,也要兼具理性。


合成生物学不同于传统化工业,产能爬坡时间很长,无论是规模化生产,还是在选品上,都面临众多必然需要迈过的坎坷,甚至可能会不断经历波峰和波谷。


但合成生物的发展前景,仍值得我们投入和等待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